侯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对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辅导员作为高校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指引、心理健康辅导、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职责,其角色多样化,其职责的履行效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
引言
近几年00后开始陆续进入大学,00后一代大学生有较于其他年代大学生不同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于正在成长的00后大学生来说,个性和心理还未成熟稳定,所以合理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这一群体需要关注的问题。高校,作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大环境,在大学生活之中就有义务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样也可以推动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辅导员作为领路人,就有较大的义务与责任,能够直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上去实践和开拓。
一、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新生的适应问题是新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从高中进入到大学这一新的环境,其变化对于很多新生来说都是成长的挑战。这种心理问题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最为明显,对于部分第一次离开父母,远离家乡,第一次独立生活且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茫然感、无助感,难以接受现实,对寝室的生活以及与寝室同学之间的相处缺乏经验和有效沟通,更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难以适应感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一年,也可能整个大学阶段。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应变,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将会导致产生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抑郁、自闭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时期,也是进入社会前最为重要的时期,在大学生活里,学生要独自面对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舍友、班级同学、教师、异性交往等等,都关系到人际关系的问题,跟中学时期相比要复杂得多,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人际关系问题已然成为现阶段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对于在高中阶段只关注学习的学生来说,跟人沟通交流可能相对很少,他们一方面内心其实迫切地希望可以打开心扉,跟人交往;另一方面又自我封闭,不愿意主动沟通,加上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交流的有效渠道,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焦虑与抑郁的不良情绪,这也导致他们不能游刃有余地独自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引发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在跟异性的交往里,面对异性的追求,不懂得拒绝或者进行正常交往,无法有效处理恋爱跟学业的问题。异性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作用的发挥
(一)合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掌握了诸多心理专业知识,能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各种不良心理。高校需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合理优化,并且针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例如,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往辅导,或者通过相关机构的培训,给予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性的建议。当辅导员自身得到培训和锻炼之后,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可以积极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科普一些心理知识,以此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为有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支持,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心理知识,也知道如何来处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再搭配心理类活动的开展,就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调节,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保证在举办各种活动中都能提高自己的参与度,这样的互动效率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合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能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作用。
(二)善用多层心理辅导体系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的意义是重大的。为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就需要利用多层次的心理辅导体系,如利用心理咨询室的模式,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疑虑和困惑,针对潜在的问题可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以此来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基于校园网和宣传栏等模式,就可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有效普及,并且为其提出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措施;通过微信群、QQ交流群等方式一起探讨,利用微信小程序来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利用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加深对自己心理的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此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网络平台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被尊重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具有虚幻性、自由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发布文字或图片,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具有随机性。即使遇到大的问题或困难,大学生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表达,而很少选择与教师交流。因此,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多和学生分享快乐,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时给予引导和关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
(二)增加专业的培训,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在当前学生所拥有的心理问题中,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开展校内培训会,给予辅导员充足的培训机会,增加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使辅导员掌握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改革模式,引导他们及时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培养高校学生形成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辅导员应当掌握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授给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和学习上出现的挫折。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当发挥出自我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形象,以自我的道德观念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多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辅导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可以不定期进行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之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相关影片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吸收相关知识,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此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强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功能有助于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基本情况,及时找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松.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35-37.
[2]孙振尧.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9(20):126-128.
[3]欧贞香,赵鑫.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9(02):130.
[4]唐宁,陈洪斌,冯桂梅,周小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01):24-25.
[5]汤明旭,林静.简论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基本原则[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