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浅谈特殊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潘伟玉
[导读]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负责班级学生的品德、劳动、学习、生活等工作。
        潘伟玉
        潮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负责班级学生的品德、劳动、学习、生活等工作。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上天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公平的,于是有些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存在着缺憾。这样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就更高,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注,用爱心去关怀他们,让他们找回自信,体现自身价值。而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做好家校联系,让这些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愉悦地成长,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关键词: 共享        关注        关怀  家校联系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让老师的爱成为架设师生之间的桥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爱学生,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的爱无处不在
        本学期我接手的班级学生是由智障、肢残、精神残疾学生组成的复式班。作为班主任,从接受到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便着手全面了解班里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学生个体的残疾类型、程度等。特别是弱智儿童,由于受智力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他们很难得到正常孩子应得的关怀和照顾:有的因为其出生导致家庭负担加重,因此遭受家人的唾弃、责骂;有的饱受同龄人的歧视、冷落,这样也促使他们出现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或自我封闭,或躁动不安等等,如果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对这些孩子只是简单、粗暴的训斥,不去关注他们,那么他们有可能会萌发比正常学生更为恶劣的行为,也会造成师生之间不易消除的情感隔阂。相反,如果我们用真心、爱心、细心、耐心、诚心去教育感化他们,给予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关怀,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班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女孩,由于先天智力残疾,她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迟缓,如果心情好的话,她会和同学互动,跟老师打招呼,如果情绪低落,那么她便对老师的话置之不理,或站在原地不动、或独自溜到别处玩耍,任凭老师和同学怎样叫唤,就是不理不睬,甚至有抵触的行为。一开始,我面对这种情形,感到有点束手无策。就在我无计可施时,我发现这个孩子对隔壁班的一位老师十分依赖,每天吃完午餐无论我怎样招呼她,她就是不理,定会等这位老师用完餐后,和她一起回宿舍午休。我观察到这位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们这个孩子,但对她的态度却十分亲切、温和,孩子对她也很依赖;后来我特意找这位老师交流,从这位老师的语气中,我感受到她对特殊孩子的耐心,原来是我先前的方式太过简单化了。这样的孩子,不是你对待普通孩子的方式就可以起作用的。于是从那天开始,当需要这个孩子完成某件事时,我不再是简单地提要求,而是细心地跟她说,同时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让孩子感到害怕;排队或集合时,我拉她的手时特别注意动作的轻缓,因为我发现在一次牵手时,因为用力了一点,她马上就甩掉,不再让我牵她手,可能那次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感觉不到老师对她的善意。所以对我无法信任。这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关怀和爱抚,这种需求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希望老师能亲却地与自己交流,用慈祥的目光注视自己,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次语气,他们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疼、没人爱,导致学生自我封闭,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用真切的爱去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老师的爱无处不在。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用爱温暖心灵
         学生都喜欢温柔亲切的老师,像朋友一样跟他们说说笑笑,这些特殊孩子,他们往往在遭受旁人白眼,受尽委屈时,他们多希望老师能给他们如长辈般的疼爱,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自卑、自闭,不敢大声说话,有的常一个人发呆,有的行为偏差,这时候,如果老师能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勇敢与他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重拾自信,让他们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常主动去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愿意和老师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就像前面我说得那个学生,现在她看到我会主动跟我问好,课间她会主动牵我的手,再也没有先前的抗拒,她慢慢地喜欢我这个老师,心理的防护墙一点一点被攻破,她跟开学时完全不一样了,每次与我对视时,会露出笑容,课后也会和我说说今天爷爷带她吃什么,她的妹妹在哪里读书,这些变化对这个学生来说是成长中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对孩子付出关爱的果实。
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他们的价值
        特殊学校的学生并非就是一差俱差,在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如何让他们体现自己的价值,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和把握,鼓励他们振奋起来。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平时,哪一位学生喜欢画画,就要教给他们绘画的技巧,让他们越画越好,越画越有兴趣;哪一个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强的,就多设计一些提高计算能力的题目给他们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突出的一面获得相应的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好家校联系,用爱滋润孩子的心灵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做好家校联系的工作,平时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因为我深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正如苏联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空谈。特殊学生的家长因为本身的原因,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方法不够科学,或是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对孩子有所放纵,或是因为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对孩子粗暴对待,这些情形,都会使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更加严重,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会让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道路更为坎坷。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与家长保持联络,随时交流孩子的情况,同时可以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让家校形成相同宽松温情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压抑在心底的童真被呼唤出来,享受童年的欢乐时光。
        我班陈梓鑫同学的家长因为孩子常年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他羞于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里孩子的残疾是丢脸的,所以,刚开始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家长对学校老师也是很排斥的,认为老师也会跟村里的人一样看不起他的孩子,甚至有一次放学后,我听说他因为孩子不听话而赌气说不接回孩子,让孩子留在学校,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知道他说的是气话,但也可以看出这个家长的无奈和心酸;可是如果家长的态度没有改变,孩子的内心得不到正确的关爱,久而久之,缺失的家庭教育会使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更加偏激。于是,我对这个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虽然这个孩子并不能完整说一句话,但他同样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善意,每次在劳动后,我都会竖起大拇指表扬孩子,并奖励他一些小零食,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开心得摇头换脑。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行为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再随便扔掉同学的东西;想打人就打人,有了点滴进步,在家长到学校接回孩子时,我便及时跟家长反馈,家长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也开始能停留片刻和老师谈谈孩子在家的表现,而不像以前那样,放下孩子便匆匆离校。而使家长完全认可老师却是在一次下午放学后,其他家长都准时接回孩子了,但梓鑫的爸爸因为有事耽搁了,孩子看其他同学都回家,只剩他一个人,情绪很低落,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我看到这情形,便拿出一袋小饼干安抚孩子,然后蹲在孩子跟前,和孩子说话,尽量消除孩子的恐惧。这时,梓鑫爸爸也刚好赶到教室,看到眼前这一幕,他虽然没说什么,但在离开时,满脸笑容地跟孩子说,你怎么没跟老师说再见?这可是梓鑫从上学以来家长第一次有这样的举动。我知道这是我对孩子真挚的情感感化了家长和孩子那颗冰封已久的心。
五、结束语
        是的,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特殊的孩子,才能让孩子享受到爱的阳光,而老师的爱就像那甘甜的雨露滋润着这些柔弱的花儿。班主任老师的不嫌弃、不鄙视,充满爱心对待每一个特殊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他们就能得到发展,也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共享一片蓝天,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1999
(2)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3)林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