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婷婷
周口市市直幼儿园 466000
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被施暴者会产生很大的身心伤害,也会对施暴者的将来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成为了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成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与成因
前 言
随着学前教育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再单单是家长关心的唯一内容,社会与家长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情况投入更多的关注。研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也成为了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而本文则是在这种研究趋势下,对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就是对于他人进行攻击的一种举动,这种攻击性行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是隐藏在人体中动物性的行为。例如: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也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用啃咬的方式进攻别人。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一)无意性攻击行为
无意性攻击行为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出于自身无意识性的伤害行为,对于幼儿而言是一种随机性、不出于主观意识的行为,虽然会对其他儿童产生危害性,但是并不是出于自身主观的故意性。幼儿自身的无意性攻击行为往往是因为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全,对于身体的控制较为有限,往往在活动或者游戏的过程中,失手产生的攻击危害性行为[2]。
(二)表现性攻击行为
表现性攻击行为往往是幼儿为了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通过攻击行为引起教师或者同学的注意[3],以此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三)工具性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就是幼儿采取工具进行有意识的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幼儿认为自身的权利与利益受到了侵害,所以将攻击性行为看作捍卫自身的重要武器,忽视了攻击对他人的伤害,只注重保护自己。
(四)敌意性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之中较为严重的,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高度认知,以期能够及时制止攻击去行为以及协助幼儿改正错误[4]。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一)频繁性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存在着频繁性的特征,成为教师把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的普遍年龄在三到六岁,此时儿童身心发展不充分,再加之儿童间频繁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的频发。
(二)身体攻击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身体攻击,各种语言、精神攻击性行为较少出现[5]。
(三)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前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上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通过科学研究,人类产生的主观攻击行为受到雄性激素的制约,雄性激素分泌越旺盛,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我国学前儿童也可以适用此观点,也就是男孩的攻击性行为较之女孩的可能性较大。
(四)年龄与方式差异
对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而言,不仅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特征,还存在着年龄与方式上的不同差异。首先,学前儿童在攻击行为上存在着不同。一方面男孩往往会选择自身教唆其他人进行攻击,或者自身直接参与暴力之中。而对于女性而言,则是以言语和精神攻击为主。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
(一)个体因素
学前儿童进攻性行为主要产生的原因,在于幼儿个体性因素影响,被幼儿自身性格、遗传等内在影响深远。个人性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6]。其中胆汁质的性格特征,往往冲动易怒,展现出外向性的人格特征。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父母对幼儿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也会受到较多的家庭因素影响。幼儿自身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而家长作为幼儿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幼儿会经常性的模仿家长的行为与语言。
(三)社会因素
学前儿童虽然仍然在幼儿园中进行学习,但是幼儿也会受到社会的因素,对其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在班杜拉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学习理论之中,认为人们通过观察性的学习,总结其行为的结果,就能够学习到复杂的行为[7]。
(四)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中心,教师更是其中的主要角色,如果幼儿园存在着教育缺失,也会加剧与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目前随着我国民办幼儿园政策开始后,幼儿园的数量快速增加,其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实现对幼儿良好的教育,一旦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情况,不能够被幼儿园良好的发现与整改。
五、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儿童认知能力
目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解决对策,也需要从提升儿童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帮助儿童逐步转变自身观念,以期帮助幼儿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行为。因此,我国幼儿园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对幼儿思想道德的灌输,帮助幼儿正确的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通过对幼儿道德理念的提升,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为儿童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学前儿童减少自身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举措[8]。幼师与父母应该通过幼儿自身具有模仿性的特点,为幼儿树立起良好而榜样,可以是精神上的榜样,也可以是身边实际的榜样,让学前儿童可以积极的进行学习与模仿,减少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冲击与危害。
(三)鼓励亲社会行为
目前学前儿童之所以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也是因为幼儿缺乏必要的亲社会行为,无法实现与他人良好的互动过程[9]。
(四)创造非攻击环境
目前对于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还应该充分创造出非攻击环境,减少幼儿能够接触的暴力因素,以此实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10]。老师与家长为儿童创造非攻击环境,一方面家长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避免自身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出现暴力性内容与行为,避免幼儿因为模仿性得到的攻击性冲动。另一方面,家长与教师还应该将生活环境中的暴力因素进行控制,减少孩子生活中所能够接触的暴力内容,使孩子自身无法产生暴力的冲动,也就会降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结 语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与分类,主要有无意性攻击行为、表现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也有着具有频繁性、注重身体攻击、性别差异、方式与年龄的差异。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与特点,也就表明了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具体到实际情况中更是多种多样,也就需要幼儿老师,对于这些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
注 释:
[1]吴双,邵小佩.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7):119-123.
[2]王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5):106-108.
[3]蔡鸽. 3-6岁攻击性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4.
[4]林秀娟. 动漫暴力特征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5]邬绮文.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6]张胜芳,丁艳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24):360.
[7]张胜芳,丁艳云.浅析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对学前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看[J].大众文艺,2011(23):127-128.
[8]牛晶晶. 动漫中的暴力内容及其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9]陈丽丽. 沙箱游戏疗法对攻击性儿童的鉴别与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