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啉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何为大学?何为大学生?何为大学时代?本文从三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读大学?如何实现梦想?大学生要执着追梦,勤于读书;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要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大学时代;如何读大学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青年学子实现梦想的新起点,在这样一个人文厚重、精神高尚、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里,青年大学生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练习独立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每一个大学生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肩负着社会的责任。时代不同,责任不同,使命不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读大学呢?
何为大学?何为大学生?何为大学时代?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不但要对“大学”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而且要对“大学生”这个称谓赋予时代的内涵。站在新时代的门槛遥望未来,大学不再是一飞冲天的龙门;圣洁高贵的象牙塔;温馨浪漫的伊甸园;也不是超脱现实的世外桃源。何为大学呢?大学是鲁迅先生彷徨呐喊的三尺讲台;是朱自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青年毛泽东孤独守望的图书馆;是陈景润徘徊沉思的甬道。走在大学的校园里,穿越时空,会望到一个个身影步履匆匆;看到一个个手势指点江山;听到一声声感叹忧国忧民;领略一道道风景诗情画意。大学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学就是梦想腾飞的舞台,培植灵魂的桑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这所圣洁的殿堂里,弘扬美德,弃旧图新,追求至真至善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有朝一日祖国需要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成为一个个最美奉献着,成为一个个最美逆行者,成为祖国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单从生理角度上界定,青年大学生只是一个年满18周岁的青年,但从社会意义上讲,其肩头则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是龙之骄子,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不忘初心,勇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奋进者和奉献者。
大学时代又是怎样的呢?大学时代是一段最美好的青春,而青春的本质除了勇敢、热情之外,还有迷茫和冲动,当前社会上的网络游戏、超前消费等不良诱惑在束缚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拥有。”做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但凡要认真审视当下,敏于言而慎于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独善其身,而不随波逐流。新时代是一个用实力说话,能力担当的时代,这一代大学生没有精力荒诞无羁,也没有资格挥霍青春,否则将承担因冲动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甚至一时失足,终成千古恨。
2019年,全国近30所高校清退了1300多名研究生,其中仅南方一所大学就一次性清退了317名;2020年4月,上海某高校也清退了24名研究生。据悉,被辞退的原因是:长期不来上课,研究生学籍超限,没有如期完成毕业论文等。试想,考上研究生是多少同龄人的愿望,而这些人却不珍惜机会,惨遭清退,不禁令人唏嘘。大学里没有人督促学习,也没有人逼迫进步,面对周围触手可及的诱惑,全靠自律和慎独,只有最好的自律,才有最美的自由。
读大学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最好的自己。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的一生好比是登山: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跨越了一个比一个更高的山峰。诚然,要想拥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视野;要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殊不知,人生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和磨难,都会在灵魂深处埋下一颗坚韧的种子,所有的成功和荣耀都是平时积累的努力和勤奋。
有一名女大学生叫李芳(化名),就读的是一个二本医学专业,2014年毕业后在某县防疫站工作,但这里不是她的终点,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清华大学预防医学研究生。当时防疫站条件简陋,她就住在一间彩钢房里,夏天炎热,只有一台小风扇;冬天寒冷,没有取暖炉,晚上就蜷缩在被窝里,恶劣的环境没有让她退却,相反却使她变得更加坚强。工作之余,她每天坚持早晨5点钟起床,晚上11点后再休息,每天复习500多个英语单词。卧薪尝胆终有志,梅花香自苦寒来,李芳最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超过第二名30多分)梦圆清华。当时这个专业仅招一个人,在二比一的面试中,李芳问另一个女孩:“你为何选择清华?”那个女孩说只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李芳的回答却是:“我喜欢!”喜欢就是初心;喜欢就是最初的梦想。由于李芳学习成绩优异,研究生毕业又被直接推荐读博;李宗(化名)2012年高考只是就读了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在郑州一个小医院里做临时工,但他不甘于现状,繁忙之余刻苦学习,201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实现了“丑小鸭”向“白天鹅”的华丽转身。“初心”让努力永不停止;“初心”让脚步与众不同;“初心”让梦想飞得更高。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总有一个灵魂在路上。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今天读的书终将照亮未来的路。大学图书馆里的书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大学生要根据自己专业和爱好用心选择,因为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前提一定要先研读好自己的专业书籍,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荒废时光,一旦考试来临,才临时抱佛脚,而最后也难免会挂科。有一名大学生叫王强(化名),在某一次公务员招聘面试中荣获了第一名,可就在调档时竟发现他挂了7科,平时的懒惰让来之不易的机会就此失之交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陆立(化名)也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同年他报考的是北京某区公务员,最终以小组第一名通过面试,成功上岸。陆立先读了两年大学,于是就报名参军,退伍回来后又重读大学。在部队他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在最后两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在图书馆里充实了所有的闲暇时光,他这次面试夺冠并非偶然,而是一个生动的必然。所以,大学生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就像空气一样须臾而不可离,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灵魂就不会孤单。
前面提到的李芳同学,在读大二期间,她用奖学金买了一辆山地车。暑假里,她和同学骑车从郑州出发,行驶18天,跨越了2000多公里到达了西藏拉萨。李芳后来之所以考研轻松折冠和这次特殊的经历不无关系。无独有偶,第二年,李芳的弟弟李强(化名)骑着这辆破旧的山地车,从河北唐山出发,和同伴一起驱车23天,跨越2500多公里也到达了西藏拉萨。在路上,他们吃馒头,睡山沟,喝刷车水,躲过藏民抢劫,逃过狼群追赶,最终凭借超强的意志到达了终点。李强读的只是一个专科院校,后来他又专升本,再后来又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成为了西安某知名企业的法律顾问。通过实践和挑战,一个人不但能认识和征服大自然,而且还能遇见最好的自己。所以,当衣食无忧,面对生活的苟且之时,还要追求心灵的诗和远方......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有认真对待大学生活,摆脱佛系心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与挫折坎坷做斗争,融于时代洪流,增长知识才干,勇于社会担当,才有机会,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