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时代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杨喻
[导读]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
        杨喻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本清源,切实做到夯实基础,紧跟时代,服务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笔者简析目前高校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推动大学生五育并举。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中均要求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无论《意见》还是《指导纲要》都明确强调了体力劳动为主,而劳动教育是干出来的,必须要有经历、有体验,必须突出以体力劳动为主,做到教育和劳动有机结合。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距。
        一、大学生在体力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劳动观念方面,不少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某些大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认为脑力劳动“高人一等”,体力劳动“低人一等”,“成绩差”“没本事”“混不好”的人才会从事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阻碍着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少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上大学后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没有,成为长不大的“巨婴”。劳动能力的丧失,也让部分大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不愿吃苦、不懂感恩、不想奋斗的品性,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即便是高校组织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主动参加学生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一种被动行为甚至被迫行为。
        其次,在劳动技能方面,大学生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已然成为一个亟需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普通高校的教学安排中都有实习环节,但部分大学生的实习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更重视学习成绩,并不注重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导致大学生以学习为幌子,不愿意参加劳动实践,既缺乏生活的劳动技能,也缺乏职业的劳动技能。以至于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仍想不劳而获,出现了“啃老”族,这无疑与应试教育为主导、劳动教育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校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体力劳动教育环境。
        对于体力劳动教育,各高校在校党委领导下要高度重视,职能部门要积极宣传,院系师生要自觉践行,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让“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深入师生内心,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劳动。


        宣传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鼓励师生创作、表演歌颂劳动的歌曲、话剧等文艺作品,弘扬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又注重发挥多渠道媒体宣传的作用,在有效利用好橱窗、海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新媒体,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微博上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校园浓厚的体力劳动教育氛围。此外,要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创新创业讲座、杰出校友和劳模代表讲座等契机,广泛开展劳动理论宣讲,深入解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运用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内涵。
        (二)开拓课程加实践的体力劳动教育模式。
        课程和实践是劳动教育践行的重要途径。第一,建立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育人体系是体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把劳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制定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编写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同时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二,组织和实施好体力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国情考察、军事训练、社会调研、志愿公益、社会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形式丰富和扩展了大学生参加劳动的范畴。实践过程本质上是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服务式学习,其考核过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建设好体力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
        高校体力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教育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作为教育主体的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可以是专职的思政教师,也可以是专业课教师,或者是辅导员,甚至是行业专家,这支师资队伍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为此高校必须要通过系列保障制度来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诸如培训学习,企业交流,晋升提拔等方式。
        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参与体力劳动教育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如评价内容应涵盖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评价人员应综合考虑自我和他人评价,评价形式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
        只有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体力劳动教育才可以有效实效实施且持续发展。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教育大会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劳动中展现精神面貌,在劳动中修正价值取向,在劳动中提高技能水平,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出全能型的应用性人才,高校一定要提升对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总结经验,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优化对策,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万婧, 黄红梅, 邢晓晖,等.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体力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 2020, 3(11):80-82.
        [2] 朱斌斌. 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8, 2(26):201-201.

作者简介:杨喻,女(1973.10),汉族,重庆渝北,硕士研究生,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