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法理论价值及对当前散文细读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尉倩倩
[导读] 从宋代开始散文就正式成为文章主流,是独立的文体,散文发展到元朝时期创作己经非常成熟,总结出创作方法与技巧,为文人提供经验和条件。
        尉倩倩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摘要:从宋代开始散文就正式成为文章主流,是独立的文体,散文发展到元朝时期创作己经非常成熟,总结出创作方法与技巧,为文人提供经验和条件。欣赏散文能够在获取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自我审美情操的培养,正因如此,散文始终是文学的焦点。散文是由一个文本构成,公众在阅读散文时只有对文本细读,作者的情感表达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读者的审美情操才能得以提高,才能更好的品读散文。在学习和细读散文时我们应将古今对立的思维摒弃,摆脱先入为主的偏见,将古代文法理论中有生命力的范畴仍然要保留,对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概念应适当借鉴,它们所提供的理论话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细读白话散文之能力的提升裨有帮助。因此,我们对古代文法理论范畴有选择的借鉴,能够有效的将古代文法理论的生命激活。本文主要分析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对该理论中的概念与范畴进行阐述,并探讨现当代散文细读借鉴古代文法理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代文法理论;散文细读:借鉴的重要性
        
        文学研究是以文本细读作为前提,但迄今为止当代文学研究基于历史的原因,对观念的论述尤为重视,关注作品本身的细读通常比较欠缺,尤其是对散文的细读深入程度不够。基于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两者间的历史联系是紧紧相连的,如果两个学科的研究者都能够以对方的视野适当进行相互借鉴,即能够达到相互促进,对各自领域内的问题形成全新的认知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学术界要鼓励学者们在必要时可以跨领域去涉足另一个领域。从1990年以来,学术界便开始了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的探究,获得了非常大的学术反响。在30年的发展中两者相互借鉴取得的成绩令我们信服,以贯通古今的视野研究中国文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古代文法理论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学创作的格局相较之文言流行的时代出现非常大的变化,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创作白话文学时仍以汉语与汉字的使用为主,而语言文字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又起着决定作用,并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情感特点。基于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汉语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是建立在汉语与汉字的基础之上,以此形成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长期养成的审美趣味更不会发生变化。加之古人总结出的文学规律具有普遍性,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是不存在的,诸如“通感”概念至今仍运用于文学批判之中。这说明古代散文的部分技巧对白话散文的创作是适用的,那么将古代文法理论的相应内容运用于白话散文的细读中也是可以的。因此,针对白话散文的细读,本文只探讨将古代文法理论中有益的概念与范畴有选择的进行借鉴,剖析其应用于白话散文细读的借鉴价值,着重从其概念的价值、范畴的价值进行探究。
(一)古代文法概念的价值
        古代文法理论将”以古释古”的作用充分发挥,直接阐述了古代文学创作的现象,所揭示的一些概念是其普遍规律,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传统充分反映,总结的文学经验不仅仅只是某一个时代的,从新时代的视角来看,它的理论价值仍然非常高,在古代文法理论中有“正衬、反衬、顿挫“等等概念,其中“顿挫”这一概念属于句法范畴,是古代散文评点中较为多见的概念,故以此为例,在当代散文细读过程将古代文法概念适度引入其中,来进一步说明借鉴古代文法之可行性。基于“顿挫”概念在古代文法里有着多重内涵,避免文章意脉文势的平弱无力,刻意地欲说却不直说,采取稍作萦回摇曳,给下文取势进行铺垫,是其中的一种笔法,该技巧的艺术价值很高,经常运用于白话散文中。借鉴“顿挫”概念对细读当代散文中出现的盲点之消除是禆有帮助的,对顿挫这种艺术技巧我们应敢于、善于使用。回顾我国近代文学历史,民族之魂鲁迅先生的文章颇具深刻的批判力量,鲁迅的文字尖税、沉郁、深邃,既愤世嫉俗,又悲天悯人,将5000年文明的虚伪面孔撕掉,其正是运用了“顿挫”的笔法诸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采取欲吐却吞、迂回曲折的方式,而非直接宣泄情感,为下文的控诉蓄足气势,鲁迅所运用的往复迂回的笔法,就是古人说的一路顿挫而出的笔法,让心中积压的愤怒之情持续延长,促进情感的深度大幅度增强,鲁迅的散文风格可以说是得益于“顿挫”概念的启示。可见顿挫的笔法古今通用,即常见于古文创作之中,在白话文的创作中也是存在的,说明此概念的普遍价值是具备的并仍有生命力,因此,在我们细读散文时可以勤加利用。
(二)古代文法范畴价值
        借鉴前人的理论对自身新观点进行表达,这在古人的文学评论中是常见的,是悠久的传统,在宗白华等人的文学研究中这一传统仍然保留着,而这一传统到了我们这里却基本断裂。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创新都有所师承。之所以当代散文深入的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范畴的严重匮乏,探寻新颖的突破口比较难。相应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我国古代文学范畴,这是基于它具有功能多样、感受性强、观点直接等特点,其逻辑层次严谨,具有恒定的内涵。若单独只针对某一个文学理论范畴展开剖析,对整个古文理论是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

古代文法范畴具有多方面的解释性与指向性,这是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不同的文章中,就相同的字来说其解释与指代不同,诸如“气”字,在白居易的诗文中:“盖足气,凝为性……,这里的“气”是天地之气,具有实际本体意义,是具体存在的。“文以气为主”就是让诗人对自身“气”的修养加以重视,“气盛言宜“也是阐述诗人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体现了诗人的气度,在这里“气“是人格品质的意思。在古代文学中,为了表现艺术的内在生命,作家常将“气”作为文学作品之灵魂,以拟人化的手法而运用。
        在古代文法范畴中一些生命力极强的范畴,都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在细读当代散文时将其拿来观照诸如“声调“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范畴,在古代文章如《老子》、《孟子》等散体之文的创作中就很讲究声调,尤其是到了清代桐城派更加重视强调声调的重要性,在张裕钊、刘大櫆、林纾等桐城派代表人物的文章中都论述了声调的重要性,林纾更是明确阐述“古文离不开声调“。正是基于古文文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声调,是古文神气形成的关键路径,使得古文作家对声调的表达效果都很重视,追求声调的自然效果。古文的声调效果以字句的形式来表达,虚字妙用、句法的组合与变化、调节平仄等在散体古文中均是常见的手法,古文作家常用的这些方法,非常值得后人去研究,其理论对我们研究细读古代散文的启发意义是非凡的,由于古文声调的变化是建立在汉字声调变化特点之上形成的,但汉字仍是白话文迄今沿续使用的文字,对韵律之美更是现代汉语所讲究的,所以古文声调理论同样适用于当代散文的研究。实际上在老舍的散文作品中对声音之美也是非常讲究的。通常我们在对当代散文声音效果的剖析研究时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这是很大的缺憾,故在后续的散文细读研究中要注重古文声调理论、具体的技巧的探究,并重视“声调”范畴的借鉴。
二、现当代散文细读借鉴古代文法理论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文法理论尝试性的分析,给予我们对当代散文作品细读的很大启发,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应将其本身的形式技巧作为重点。相较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因其对本身的理论比较重视,这与古代文法理论有所不同,而关注创作技巧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分析,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给予的关注度更多一些,则是古代文法理论所重视的,其一直以作品本身为核心,深入分析文字技巧更是古代文法理论始终注重的,无论是文章的立意与结构布局,还是某一个字的锤炼,还是一个音的推敲都做到了细致入微,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虽然在此过程中偶尔失之于零碎,但其说服力还是非常强的,能够帮助我们领会作者的匠心。随着传统鉴赏批评的转型,自20世纪以来,逐渐转向现代观念的批判,使之完成得彻底且又激进。原本非常盛行的古代文本细读这一好的传统却被无情的抛弃,从多学科的视角揭示作品的意义成为人们的普遍追崇,深入分析文字本身的技巧却不重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然外部研究是必要的,而对作品本身的长期忽视,出现空调浮泛的问题也是难免的。因此,对文学的研究必须坚守文学本位的原则,对现当代散文研究也应如此,在进行批评与研究时,通过借鉴古文理论,使研究重新回归文学本位,这对回归文本的研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长期以来,由于合适的理论工具尚未探寻到,使得对作品字句进行细致分析时处于无法深入的境地,这也是当代散文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因严重匮乏的理论话语所致。而古文理论中的概念与范畴,不仅能够给予散文细读研究以有益的理论话语,也提供了细读文本新的视角与方法,有效促进分析文本的能力之提升。所以有必要掌握该理论的概念与范畴,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文本细读的新的突破口,对当代散文研究民族特色的提升也是裨有帮助的。在文学的发展里程中,西方中心主义的长期存在,使得我们的文学研究中缺乏思想个性,出现了文字模式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将自己的传统抛弃。在当今的文学批评中古代文论的消失是很遗憾的,让母语的美质在当下的批评中缺位。相较于西方文学理论,古文理论的民族思维特色鲜明,具有细腻、直观、形象之优点,通常在评点中古人更倾向于采用类比的方式,文章的写作借助自然、兵法、绘画、人体等,进行组织结构并加以描述,这让古人的评论其形象性更加鲜明,他们把自己的评论视为艺术的再创造,注重文字本身的评论。相比之下,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散文研究欠缺具体而微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向古人学习,努力提升细读文本的能力,促进研究文学本身美感的有效提升,继承古人重视细读的传统,并将这一优良传统持续发扬。
结语
        在借鉴运用古代的文法理论时,切忌完全照搬,在有选择的借鉴基础上,再将中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有机叠加。当我们吸收和继承了古人传统方法的优势,保留现代散文细读方法的优点,避免了两者的不足,散文细读中模糊的印象就会消失。总之,在特色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中,需要我们依附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凡凭空创造、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是绝不可以的。古代文论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部分,它是理论创新的生长点,故需要我们努力去开掘古代文法理论这一宝库,其中的很多概念与范畴启迪作用非常大,需要持久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文惠.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文章学史地位及研究价值摭谈[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02):66-71.
[2]谢文惠.古代“散文文法”的文体边界及其“前理解”概念[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02):100-104.
[3]余祖坤.论古代文法理论对散文细读的借鉴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1):92-98.
[4]余祖坤.古代文法理论中的“正衬”概念及其理论价值[J].文艺研究,2017(12):44-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