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宜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摘要:“双高计划”推出和实施以来,各个职业院校就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化的研究与探索,“双高计划”并没有具体的经验能够借鉴和学习,只有既定的原则和方略能够参考。高职院校为了达到高水平的目标便需要遵循既定的办学原则,展现出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教育形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办学路径,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构建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原则等,将以上各个政策精准实施,获得“双高”建设的良好成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教学形式
“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大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指向性的影响,也为此提供了亲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实践“双高计划”建设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价值取向、教育路径分析,力求能够整合传统办学能力、优化新型办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学生成长等方面的全面成长。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建设价值取向
(一)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础
“双高计划”这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全新概念,学术界对这一理念的研究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相对统一的理念便是需要优化教学模式,结合现阶段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理念,将产教融合、核心教育等形式相结合,重点培养能够与世界市场相接轨的专项人才。可见,“双高计划”迎合了教育部改革的基本理念,具有崭新的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体系【1】。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引进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给予国内教师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本校师资力量,全面提升教育人员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个人水平等。并且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领域内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本国、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将本校发展与国家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现代化的政策、制度相结合,推进高职院校与本地优质企业之间的协同教育机制建设,展现出高职院校立足本地、迎合世界的理念,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越。最后,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需要建立交流、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协调和配合的。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国内市场不足的、世界领域先进的标准化人才,展现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水平【2】。
(二)“双高计划”教育助力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东西部经济建设差异明显。现阶段“东北振兴”“西部崛起”“东部引领”的战略部署也给予了高职院校相应的发展空间,也应当由点及面、由部分到整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上,需要形成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帮互助的局面,高职院校教育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结合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形式、学科部署等办学维度,以地方经济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出“高精尖”人才,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选择
(一)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给予教学发展“新空间”
“双高计划”中离不开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建设,高新技术最终的应用场所便是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了保证各项技术都能够灵活应用,便需要一支“能打仗”“能钻研”的人才队伍。我国高职院校历来便是为众多企业输出人才的场所,应当承担起社会专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充分了解区域建设中的人才短板,将本地人才需求链作为“双高计划”办学的着力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3】。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为众多院校提供了可以借鉴与参考的经验。例如,在深圳职业技术学校已经与深圳科技、产业创新等需求进行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模式,建立特色学院,与华为合作创建的华为信息网络技术学院,也是深圳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明确本地人才建设需求,紧紧抓住市场短板开展教学工作,解决区域市场中人才流动“卡脖子”的问题,有效传播新技术、培养新人才,推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二)建设“科研分层”模式,建设教学发展“新领域”
在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可以将不同能力等级的学校进行划分,标准为教学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这一组别的设定也可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分界线,根据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差异进行分期、分批建设,后续学校也可借鉴与学习前期学校的经验,以“后来居上”的态势助力“双高计划”的发展。政府也需要认识到当下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双一流”大学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平台,将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地方人才需求的平台,为区域经济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4】。
(三)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营造教学发展“新思想”
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教学创新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等,创立新功科技建设的专项资金,避免教学研究出现偏差和错误时科研项目“后劲不足”的现象。虽然“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应对当下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但是针对当下教学教育而言,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发展趋势仍旧是摸索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对高校的科研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允许学校“勇于犯错”“知错能改”,进而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校、科研人员的亚九积极性。例如,在崇尚自由式市场经济的美国,联邦政府创建了政府主导的创业网络,对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给予经济支持,这种政策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在教育教学中明确自身优势,分期分批开展“双高计划”建设。我国各个高校都应当明确自身的办学目的和办学宗旨,针对地方性的高校、职业院校不应一味追求“双高计划”教学的数量,而是需要深度挖掘本地办学教育的需求,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等,将学校的教育工作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德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面对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的社会就业背景,提升人才素质、保证德才兼备【5】。
结束语:
“双高计划”的提出与实践目标是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有知识、有担当、有素养的中国青年,力求能够加快我国知识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转变职业教育单一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恢复职业教育“复杂性”的教育模式,呈现出当代中国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研究》,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学校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9YBSK001
参考文献
[1]施文全.“双高计划”背景下中国高职院校类型特色建设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13-17.
[2]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5):72-79.
[3]潘海生,周柯,王佳昕.“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与建设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2-147.
[4]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34-38.
[5]阳代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传媒专业群建设思路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5):114-116.
吴子宜 1984年8月,男,汉,本科,助理研究员,教务处工作人员,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