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王一晋
[导读] 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改革,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思政教育向艺术类课程延伸,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
        王一晋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校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改革,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思政教育向艺术类课程延伸,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本文结合“三全育人”目标,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旨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促进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能有效的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学改革活动的系统推进,需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艺术类课程教学当中,发挥思政元素的重要辅助作用,提高课程教学的综合效果,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结合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环境。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就是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好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在改进中增强,通过将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协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使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向学科专业课程教学领域延伸,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指导,从而构建“大思政”教育发展体系,逐步在思政教育的辅助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综合发展成效。在此情况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中,要注意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形成思政元素与艺术类专业课程结合的教育体系,丰富艺术类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1]。
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结合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艺术专业学生存在思政动机需要加强的情况,在教育的引导上存在相对复杂的局面,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要求。鉴于此,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生源相对特殊,学生学习动机、专业课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提出了问题。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性相对较高,一般不会有意识的渗透课程思政方面的元素,导致思政教育的渗透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性较强,促进艺术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加强思政元素在理论教育体系中的渗透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思政指导。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针对的从“三全育人”视角入手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促进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发展,使“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凸显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能为高校“三全育人”目标的逐步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分析,促进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的逐步构建,从而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逐步提高教学组织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2]。
(一)创新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理念
        在“大思政”发展格局下,为了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到高校工作整体布局和规划中,促进艺术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助推艺术专业教育实践中逐步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目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发展。


        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进行有机融合,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角度对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规划创新,确保在课程思政元素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将思政教育理念与音乐史类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对音乐史类课程教学中对涉及到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挖掘,积极探索红色底蕴、不忘初心及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教育理念和创新思想的渗透,从而指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索,有效指引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优化教学效果,保障教学活动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3]。
(二)深化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
        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针对艺术类专业教学活动中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需要从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革,对学生作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组织综合效果。
        教师在对音乐欣赏类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课程教学的组织进行分析,尝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开发能体现思政元素的教学环节,重点对音乐的人文属性、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进行挖掘,从而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将音乐欣赏类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组织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培养。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在专业特色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高效化的训练[4]。
(三)强化教学团队,优化师资保障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按照“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教学组织活动中针对课程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师资保障的重要性,从师资保障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组织活动进行规划,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
        在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为了能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思想,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组织高校教师参与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时代精神培训、理想信念培训,逐步改善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化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多维度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5]。从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作用,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逐步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结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影响,针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的分析,能逐步彰显思政教育与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活动融合发展的优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使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的提升,进而逐步增强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盼.“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戏剧之家,2021,25(15):175-176.
[2]周翊,范存辉,刘向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地学学科为例[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2):33-46.
[3]马宁,邓伊楚.“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艺术教育,2021,42(03):263-266.
[4]孔素然.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与实践路径[J].文教资料,2020,36(13):188-189+197.
[5]陈翠云,陈锦宣.新时代传媒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3):79-8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