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举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刘亚男
[导读] 初中语文古诗词众多,每首古诗词都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吸引着读者,其中的名句更是千古流传。
        刘亚男
        山西省吕梁实验中学 山西 吕梁 033000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众多,每首古诗词都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吸引着读者,其中的名句更是千古流传。结合历年中考语文试题,尤其是现阶段中考模拟试卷中的第11小题,经常会以各种形式考查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初中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象征、起兴、对比、以乐写哀、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古诗词中作者往往会利用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或揭示人生道理。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常见于古诗词、文言文和记叙类文本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既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内容,也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抒发情感,阐释人生道理。通过对初中语文必考古诗词的分析,笔者总结出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象征、起兴、对比、以乐写哀、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表现手法进行举例与分析。
        “渲染”即对古诗词中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出孤寂愁苦的气氛,为下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羁旅思乡之情的抒发作了铺垫。“象征”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的象征体,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寄托作者深刻的含义,使古诗词含蓄隽永。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借助“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具体形象表现亲人之间的“离愁别绪”,从而寄托作者在月下所生发出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起兴”手法的运用在《诗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赋、比、兴”为《诗经》中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起兴”即为“兴”,朱熹曾为《诗经》注解“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便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例如《关雎》中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蒹葭》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蒹葭、霜露起兴,引出下文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叙述。“对比”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往往可以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词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以乐景写哀情”实为运用美好的意象来反衬悲哀的感情。诗仙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欢乐的宴饮气氛到内心茫然,以乐景来衬托哀情,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诗圣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直接抒情”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即把作者的情感毫不掩饰地直接抒发出来,直接宣泄出内心强烈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发出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出他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结尾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接抒发出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借景抒情”则为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塞外的地域特征和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间接抒发雁去人却不得归的凄凉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李白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离愁和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关切。“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略有不同,“情景交融”是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雄伟景象,“望”字把目光凑够掌握三秦的煌煌京城,转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也暗示友人赴任之地的遥远,寄托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借古讽今”即借评论古代的人物和事件来评论现实。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在批评歌女,实则批判了直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以小见大”在记叙文中也很常见,即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两个美女的命运来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借史事来抒发内心抑郁不平之气。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动静结合,动态与静态相映衬,写出了草木的茂盛,大海的辽阔和苍茫,表现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与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构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实写登山观海的辽阔壮美,虚写大海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时的幸福快乐,抒发出作者对相聚的期盼。
        结语:古诗词虽星罗棋布,博彩众多,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据其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归类总结。立足当前,表现手法的总结有助于现阶段的中考答题;放眼长远,这些表现手法也多见于文言文和记叙类文本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以同样的道理寻找其在文言文和记叙类文本中的运用并赏析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马晓东.古典诗词曲常见表现手法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张楚晗.古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J].科技中国.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