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酷吏形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李雨晴
[导读] 蒲松龄,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李雨晴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蒲松龄,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是那个时代贫困儒生的代表,所以在他几乎所有的短篇小说中,男性的中心人物都是地位相对较低的学者,最主要的配角就是与这些贫苦人民息息相关的压榨或者摧残他们的恶毒官员。他的《聊斋志异》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由于蒲松龄长期混迹于贫民百姓之中,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同时也遭受着这些官员的迫害,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  酷吏形象  社会根源  思想意识
一、酷吏的行为表现
(一) 滥用酷刑、昏庸断案
        这些酷吏在执法的过程当中不以智断案,而是采用酷刑让受害者屈打成招。我国古代的封建审判制度并不完善,不像如今的法律是以证据为根据的。古代的官员判案通常是根据口供而轻视证据的,在这个大的前提下这些官员解决问题往往只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而不是去查明事情的真相,甚至有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向被害人强加罪行,他们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被告认罪。他们为了让被告认罪会采用各种残酷的酷刑,那么在刑讯逼供之下产生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
        《郭安》中最明显的昏庸无能的断案者陈其善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个僚仆不小心杀害了对方,于是被杀的那个人的父亲郭某到官府去伸冤。没想到邑宰陈其善并不为郭某的怨苦操心,竟然就直接让郭某把宁一个僚仆当成他的儿子,郭某的冤屈没有得到解决,没办法也只能就此离开。
        在那个时代经常出现冤案和无头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官吏昏庸暴虐。这些官吏因为无能将暴力酷刑作为让受害者招供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一切的最终受害者还是贫穷的普通百姓,从而导致他们对统治阶级极为反感和厌恶,这些事例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缺陷。
(二)贪图美色、豪取强夺
        这种类型的酷吏大部分是一些贪图美色而对人民百姓豪取强夺,他们其中有些官位虽小但却有着统治着当地所有百姓,左右他们生死的权利。这些虎狼官吏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强抢民女,残害百姓。
        《书痴》中郎玉柱的妻子的长相十分漂亮美若天仙,当地的官员史某知道了就产生了想将其占为己有的想法,然后就毫无缘由的抓捕了郎玉柱和他的妻子。郎玉柱的妻子逃跑后,史某就对郎玉柱施加酷刑,还放火烧毁了郎玉柱的书籍和房屋,简直胆大包天。
        《伍秋月》中“二役在侧,撮颐捉履,引以嘲戏。女啼益急。一役挽颈曰:“‘既为罪犯,尚守贞洁耶?’”这篇文章里的两个差役不知廉耻的调戏秋月,这种丑恶的嘴脸时时出现,就连小小差役都如此明目张胆,更别说那些更具有权势的官吏了。
        把这么多的酷吏的丑恶行径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当“官”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无理的需求,而把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甚至高层还纵容他们的残酷强暴。反映了当时官与民之间的地位悬殊,和当时妇女如此低下的地位,集中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丑陋面孔。
(三) 贪婪凶残、横征暴敛
        从古至今的官吏中他们的酷和贪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他们本性贪婪从而使用酷刑来谋取个人利益,也因为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慢慢变得越来越凶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梅女》里的梅家女儿因为冤屈鬼魂无法离开,封亭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是之前盗贼贿赂了典史,诬陷梅家女儿与盗贼私通,梅家女儿一气之下便寻死了,而盗贼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里的典史竟然为了几百两银子而残害了无辜的姑娘的性命,气得蒲松龄破口大骂。
在《聊斋志异》中除了上面列举出来的,有这样丑恶行为的官吏比比皆是。他们对受害者施以暴行往往不需要任何理由,把百姓的性命不当一回事,他们满眼能看见的只有权力,钱财。由于贪婪致使他们走上了邪路,也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官吏从中捞到了好处,才引得其他官吏们纷纷效仿,甚至愈演愈烈。


二、《聊斋志异》中酷吏形象出现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
        每每当社会处于朝代更替之时就会徒增许多战乱,蒲松龄刚好赶上了这一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时刻。只要发生战乱人民的生活就一定会受到影响,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到社会经济被摧残,贫苦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除此之外当时的官场风气十分腐败黑暗,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官员的选拔制度不够严格,大部分是直接沿用明朝时遗留下来的官吏,这些官吏不用进行任何的考核和选拔,没有分辨这些官吏的道德品性直接继续任职,很难保证清初官员的素质,给清朝的政局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是官方对于这些官吏的监督和审核机制也不够严谨,清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督检查权力大大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方官员腐败。由于审核机制不完善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判案时更加肆意,就算出现了冤假错案也很少有人去复核甚至翻案。这样错判的人根本无处申冤,身体和精神上遭受了双倍的惩罚,甚至枉死。
(二) 主观原因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小地主兼商人家庭,最初考试时非常顺利,九岁应童子试,然后接着考取了县、府、道三个第一。没有人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从这时期蒲松龄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了,一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才成贡生。到了后来蒲松龄家里越来越贫寒,他为了维持生计便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教师的生涯。蒲松龄作为一名下层贫民同样也面临着沉重的纳税任务,原本考私塾的收入养家糊口都非常艰难,再加上如此苛税蒲松龄多次走投无路。蒲松龄比起其他的贫民多了一份学者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样面对生活和官吏的压榨他的感受会更为深刻。
三、酷吏形象寄托的主题思想     
(一) 因果报应的佛道思想
        佛道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蒲松龄及其创作,而这些思想也影响了《聊斋志异》里酷吏这一群体的结局。比如《田七郎》中的知县,判案时不明真相也不听被告的申辩昏庸断案,还容忍衙役对被告施暴毫无正义可言。最后知县的结局是被砍下了脑袋,倒在血泊之中。《考弊司》里贪婪作恶的司主和各类小官最后都受到了阎王的惩罚,鬼王被抽掉了善筋安上恶骨世代不能翻身。
        《续黄粱》中的曾太师贪财好色,凭借官位作威作福,任意蚕食人民群众的肥田沃土,残害人民,把官府当做个人的奴隶,任意鞭打地方官吏引起了其他朝臣和大小官员的不满,这些人联名上书将其罪恶上告给皇上。这个曾太师最后的结局很是惨烈,先是被抄了家发配到云南从军,连他的儿子都没有一个好下场,最后曾太师在被监押去云南的途中被以前他残害过的人们砍下了头颅。甚至去到了阴间之后还被油炸,被毒锥刺,被灌铜水。
        从这些例子来看蒲松龄认为这些酷吏的悲惨结局就是上天对他们做尽恶事的报应,这是神灵在起作用,这种报应是合乎道德的。在蒲松龄看来作恶的人是一定会没有遭到报应的,有些在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死了之后也还是会受惩罚的。这就是因果报应的佛道思想,这些酷吏最终得到了惩治,无论是在人间还是阴间,都能给被压迫的人民带来一丝希望,能鼓舞和激励那些被压迫的人民行动起来同这些虎狼官吏们斗争。
(二) 功过相抵、循循善诱的儒家思想
        蒲松龄作为一介儒生,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的陶冶和熏陶,所以他必定具有儒家的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酷吏的结局。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与痛苦,在写作时仍然怀有恻隐之心,他一生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时刻引人向善,对于那些有过残害他人的酷吏也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遭到报应,反而有时放他们一条生路,遭受一些惩罚从而使这些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成仙》一篇中的县官贿赂海盗,对秀才严刑拷打,甚至想要设计害死周生,如此阴险狡诈、心思险恶的县官的结局也并不是背报复或丢掉性命,而是在后期因为贪污被告发了,被拟定发配到边疆去充军。这个县官的结局与《续黄粱》之中曾太师的结局相比好了太多。虽然这个县官在位时也干净坏事,但蒲松龄最后还是给了他一线生机,发配到边疆算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同时也还保留了作者的恻隐之心,希望此县官能够诚心改过。

结语
        《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尤其是酷吏这一群体是非常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的。没作为封建社会的下层文人,他经历了世道的风风雨雨,看透了官吏之间的利益勾结,鱼肉百姓的残酷手段。他在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寄托了自己作为儒士理想的性情,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