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副词“光”的语义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高爽
[导读] 在现代汉语中,“光”和“只”都是范围副词的成员之一,“光”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释为“限定范围”,“只”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释为“表示限制范围”。
        高爽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光”和“只”都是范围副词的成员之一,“光”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释为“限定范围”,“只”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释为“表示限制范围”。对于二词的解释和用法,我们通过比较《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发现“光”和“只”的解释几乎相同,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
        (1)我光/只谈学习问题,不谈其他问题。
        (2)她光/只吃蔬菜,不吃肉。
        但我们发现二者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不同。一般来说,相较于“只”,“光”的使用范围更窄。在现实应用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情况:
        1、加体词性成分
        (3)a.小王那时只八岁   b. *小王那时光八岁
        (4)a.光一个人说不算,要群众同意才行。
        2、加谓词性成分
        (5)a.他光记得带毛衣,把衬衣给忘了  b. *他光记得带毛衣。c.他只记得带毛衣。
        (6)a.她光吃蔬菜,不吃肉。          b. *她光吃蔬菜。    c.她只吃蔬菜。
        通过以上的例句不难发现,“光”和“只”都是表示单一的范围副词,但是在用法上有不同。“光”对所修饰的对象进行限制后,后面往往要跟其他成分,如否定形式或进行限定如“光……就……”;而“只”可以单说,即修饰完限定对象后句子就可以结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差别,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光”的语义特征。
一、研究现状
        李运熹(1993)根据范围副词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点,将范围副词分成三类:总括类(全、都、凡等)、限制类(只、仅、光等)和外加类(另、再、又等)。本文讨论的“光”是范围副词中的限制类范围副词,限制类范围副词数量较少,主要用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之前,用来限定数量和范围,表示仅仅限于该词所说的数量或范围之内。
        近年来对于限制类范围副词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只”的研究,对于“光”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几乎没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贾芳霞(2017)认为“光”带有较强的主观化倾向,在与动词组合时,强调动作的持续性,表达厌恶情感;在与名词组合时,“光”表示焦点。马先红(2014)认为“光”接动词、形容词时通常跟否定形式。我们认同这些“光”的特征,但是至于为什么“光”会具有这些特征,没有进行探讨。
二、“光”和“只”的心理意象及图示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把语言看作一种认知活动,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就是概念形成过程,语义结构即是概念结构。
        我们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光”的语义特征:
        (7)a.他光喝酒,不吃菜。
             b.他只喝酒,不吃菜。
             c.*他光喝酒。
         d.他只喝酒。
        例句(7a)和(7b)中“光”和“只”能够互换,都表示对主语“他”发出的动作进行限制。而(7c)中“光”对动作进行限制后没有进一步补充说明,给读者造成了一种话没说完的语感,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光”隐含着“所限制的范围包含于更大的范围之内”的隐喻义,也可以说“光”限制特定对象时,隐含着一种除了本对象还有其他对象的隐含义。
        “光”和“只”的这种区别可以由图示如下,阴影部分表示他们所限制的范围,“只”仅仅表限制,“光”除了表限制,还隐含了所限制范围包含于更大范围之内的隐含义:

        我们可以从“光”的用法中验证此结论。
        “光”接谓词性成分时不能用在单句中或后面必须跟否定形式。如例句(7c),如果“光”在这里表示限制喝酒的动作,便不可以以一个单句结束,必然隐含着除了喝酒外还有其他可以进行的动作,如“他光喝酒,不吃菜。”;如果例句(7c)可以以单句结束,那么“光”便不是表限制义了,而是表动作反复持续,即表达“他总是喝酒”的语义。而在(7d)中,“只”对喝酒这一动作进行限制后便可以不再补充说明,因为“只”在这里只表示实陈,即陈述“他只喝酒”这一事实,没有其他隐含义。
        即“光”具有“所限制范围包含于更大范围之内”的隐喻义,而“只”没有这个隐喻义,只是在陈述所限制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子来论证这个差异:
(8)a.她光吃蔬菜,不吃肉。               b. *她光吃蔬菜。    c.她只吃蔬菜。
(9)a.见了面她光会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b. *见了面她光会哭。 c. 见了面她只会哭
以上三个例句都是“光”表限制,不可用于单句,“只”表限制可以用于单句的例子,可以证明我们的论断。
三、“光”的语用义研究
        我们发现“光”的这种“所限制范围包含于更大范围之内”的隐喻义来源于“光”的语用义,即对限制对象有一种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期待。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光”的语用义分为两类:
        光1:(10)我们买了很多水果,光苹果就有几公斤。
        (11)光他们三个人,就搬了几十斤。
        光2:(12)他光喝酒,不吃菜。
        (13)光三盘菜可不够吃。
        (14)光一个人说不算,要群众同意才行。
        光1的语用义是表强调。如例句中,通过“光……就”举一个例子说明光苹果的量就很大,那么除了苹果之外的水果量更大。这里的“光”包含着前文所说的额外隐含义,即除了苹果之外还有其他的水果;还包含着表示强调的语用义。光1只用于限制不带数量短语的名词,通常与“就”连用,形成“光……就”结构。
        光2的语用义相较于光1而言更丰富也更常见。光2的语用义是“对修饰限制对象有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期待”,如例句(12)“他光喝酒,不吃菜。”,“光”不仅对“喝酒”这一动作进行了限制,而且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对象做出限制动作以外的动作,在例句中即为“吃菜”,这是当光接谓词性成分时。
        当“光”接体词性成分时,如例句(13),“光”可以修饰“菜”,这时因为“光”蕴含着对更多食物的主观期待,即除了“菜”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例句中的“光”还可以限制“三盘”即数量短语,所以“光”在这里的隐含义是这三盘菜包含在很多盘菜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光”具有两种语用义,即光1和光2,光1表示强调,限制修饰名词,这时“光”通常与“就”连用,形成“光……就”结构;光2表示“对修饰限制对象有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期待”,限制修饰带数量短语的名词及动词形容词。由于这种语用义的存在,使得“光”拥有了“所限制范围、数量包含于更大范围和数量之内”的隐含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斌主编;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陆俭明,马真著.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5]周刚.表示限定的“光”、“仅”、“只”[J].汉语学习,1999(01):13-17.
[6]马先红,朱希芳.论副词“光”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1):66-68.
[7]袁毓林.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J].中国语文,2004(03):195-208+2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