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张艳梅
[导读]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张艳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保国第四小学校  150066
        摘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契机  诱导  设计  巧用错误
正文:
        数学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生机。把握动态生成,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1.灵活诱导,做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底与底所对应的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什么图形?
        生2:得到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
        师: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就喊出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听到这位同学的话,我的脑袋一下子懵了,这样就把这节课的公式说出来了,后面的预案要怎样进行呢?下面还有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忽然,我灵机一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从刚才老师演示中就可以看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4:从书上知道的,用……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拿出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并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只有一块三角形能否转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又该怎么求?
        学生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知。
        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精心设计,做生成资源的组织者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我出示例题:如果每人拿3本书,3人共拿几本书?怎样列式?30人呢?300人呢?
        3×3=9(本)(交待3是因数,9是积)3×30=90(本)3×300=900(本)
师:  观察这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  有一个因数是相同的,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不同.)
        师:观察第一和第二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师:继续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1和3比较   也可2和3比较  )
        师:再看一组算式,看看是怎样变化的?( 2×6=12  20×6=120   
200×6=1200)
        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师:乘的这个数是否有特殊的要求?(要注意0除外)
        师出示另一组算式:    20×4=80 10×4=40  5×4=20
        师:观察这组算式,看看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积也乘几呢? 是否也能用一句话概括? (小组讨论一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注意0除外)让学生对该组算式进行思考总结,再与第一组算式进行综合考虑自己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虽然在总结的过程中出现过异议,但学生们的思考还是很有序的。这些都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
        教学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教材及学生情况,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3.巧用错误,做生成资源的运用者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孩子,课堂上孩子会出现“错误”,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们出现“错误”。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处理和利用他们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利用的生成资源,把它抛给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去寻找防止“错误”的“秘诀”!
        例如我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在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的解法后,我让学生求这样一个梯形的面积:上底5米,下底6米,高2米。此题的一般计算方法是:(5+6)×2÷2=11(平方米)。我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学习不错的学生这样列式:5+6=11(平方米)。显然他的列式错了,我正想责备他,可转念一想,这是个有价值的错误资源。于是我没有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板演。结果,全班的同学看了哄堂大笑,我让他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他羞怯地说:“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米,可是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说,所有的同学都愣住了,觉得他说得有理。“那是不是所有的梯形都可以适用这样的方法呢?”我顺势推波助澜地提出了疑惑。这时,学生按捺不住立即展开了讨论,经过举证、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教师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把握预设与生成,为动态生成插上腾飞的翅膀,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