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薇
广东省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创新。在素质教育中,政治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电教手段由于其本身特性能很好地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实现美感教育。
关键词:电教手段 政治课 美感教育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要使政治课具有审美性,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美的特性,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电教手段由于其本身特性能很好地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中,使政治课摆脱单一、枯燥的前景,实现真(科学理论)、善(思想道德)、美(审美立美)的统一。因此,
要在教学中运用美学原则、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将现代化电教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利用它们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造政治课的美感,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政治课多样化、多元化发展。
一、利用电教手段突显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政治课中利用电教手段不仅能把美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可以以情境激情,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并唤起、培养和强化这种情感,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在投影、视频、录像、PPT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直接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缔。在政治课中利用PPT,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美的事物,随着他们的赞叹声,美的情致油然而生。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使德育、美育双向交汇,突破传统教学。
二、利用电教手段感悟美的声律
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
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也是最能感染人的艺术,乐由心生,人心随乐而动。音乐能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兴趣。政治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政治课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 、哀、乐的情感体验,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动之以情。增强了政治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电教手段剖析美的结构
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现代化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电教手段,首先将美的直观形象展现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激发他们对美感结构的分析,让学生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同时利用电教手段介绍所学内容的历史背景,拓宽了同学们知识视野,强化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一。
四、利用电教手段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政治课中利用电教手段能使美的神韵飘然而出。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通过电教手段,在向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所看、所听、所能体会的情感去想象,联想其蕴涵的意思,通过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各抒己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中,结合各自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神韵美在美感生成中除体现联想之外,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律,引导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联想事物的象征意味,引升事物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意蕴,拓宽学生思考的视野,从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能突破传统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知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同时提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政治课充满美的感受,具有审美性,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优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珍青.通过多媒体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10):79-79.
[2]徐玉霞.政治课的美感教育[J].学苑教育,2016(17):11-11.
[3]常志焕.如何运用电教手段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09):1251-251.
作者简介:易薇(198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哲学硕士,政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课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