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昊的心事——教育智慧呈现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单姜铭
[导读] 平时一直活泼外向,将笑容挂在脸上的昊昊今天有点不一样,似乎有心事。来园的时候,和老师打招呼的声音很小。
        单姜铭
        上海市宝山区小红帽幼儿园     上海市宝山区 201901
        【情景试题】
        平时一直活泼外向,将笑容挂在脸上的昊昊今天有点不一样,似乎有心事。来园的时候,和老师打招呼的声音很小。运动的时候,也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没有丝毫想加入其他幼儿游戏的兴致,我上前鼓励他去尝试一下,他也默默地摇头。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像往日那样积极,一点儿都没有融入到活动中来,也不举手,不发言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午睡时平时很快就入睡的昊昊,今天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见状,我轻轻地走过去,问:“昊昊,你今天一直心不在焉的,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这时,懂事的昊昊一下子就哭了出来:“老师,我妈妈要生宝宝了。可是我不想要弟弟或者妹妹啊!”
【问题分析】
        昊昊这样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担心父母的爱被剥夺
        昊昊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的精力都放在了他身上,他担心妈妈生了弟弟或者妹妹之后,注意力转移,自己被忽略,从而认为弟弟或妹妹会抢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2、对未知的担忧
        昊昊不知道宝宝出生后,是否会和自己抢玩具,抢好吃的,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其和睦相处。
        3、缺乏当哥哥的责任感
        昊昊是小班年龄,更多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体会不到帮助他人的成功和喜悦,也意识不到自己成为他人心中榜样的自豪,缺乏做哥哥的担当和责任感。
【基本处理流程】
        安抚幼儿情绪——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事情原委一一反馈幼儿在园情绪及行为表现一一指导家长在家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幼儿消除不良情绪一一在园关注幼儿情绪变化——与家长互通幼儿状态——持续观察,正确引导。


【方法与策略】
        1、同龄视角,缓解情绪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可以请班级中的二胎家庭幼儿分享有弟弟妹妹的优势,讲述自己在家是如何照顾他们,怎样与其相处的。一起讨论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哥哥姐姐。从同龄人的角度出发,以幼儿视角,缓解其担心的情绪,建立责任心与自信心
        2、参与孕期,共迎宝宝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跟小宝宝有关系的事。
        第一、孕期可以让他帮妈妈涂抹防妊娠纹膏。一起摸摸妈妈的肚皮,鼓励他与腹中宝宝对话,让他提前感知宝宝的存在。
        第二、可以带孩子到二胎和睦相处的家庭去玩,让他体验有弟弟妹妹可以一起玩耍的乐趣,从内心接受自己将有弟弟或妹妹。
        第三、和他一起添置小宝宝的婴儿用品,让他一起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物、用具等,享受参与的快乐,共同迎接宝宝的降生。
        3、言语感化,体验价值
家长要多陪伴、多关心幼儿,时常告诉他“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当幼儿产生排斥情绪或逆反行为时,采用相互拥抱、温柔摸头、深情握手等肢体动作来安抚,不要责骂,大声训斥幼儿。这样既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又使其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感。
        4、情感出发,提升责任
        通过绘本故事,多媒体动画等途径,告诉幼儿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成长过程。在情感上感动他。也可以通过妈妈产检,一起看看小宝宝的照片,见证其成长。除此之外,多讲述兄弟姐和睦相处的小故事,消除他对未来该如何与弟弟妹妺相处的担忧。使其明白以后作为哥哥姐姐不仅可以帮助弟弟妹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帮忙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妺妺,提升其责任感和自豪感。
        5、瞄准契机,拉近距离
        利用节日(“六一”儿童节等)等契机,给幼儿准备礼物时,可以尝试这么说:“”这是爸爸妈妈和小宝宝一起为你准备的礼物,我们都很爱你。”令幼儿感受到小宝宝对自己的关爱,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细节提示】
        1、切记任何人都不要以任何形式(包括开玩笑)与幼儿说一些不利于接受二胎宝宝的话语。
        2、待二胎宝宝出生后,需要持续关注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家园及时沟通,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引导其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作者简介:单姜铭1991.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上海;
学历:本科;单位:上海市宝山区小红帽幼儿园(月宁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