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杰
昆明文理学院城市学院,云南昆明651701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四年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历来,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放在首位。现如今,纵然预防机制、干预机制众多,但大学生在校几年中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对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造成内心创伤,甚至是极端行为等,都仍不可避免的发生。在当下,对进一步研究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加强相应应对措施,仍是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乃至学校立德树人方面相当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原因;措施
心理学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处于持续的发展之中,目前相关理论已经比较成熟。现在有很多相关理论体系去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但是,通过相关心理评价体系显示心理状态正常的,他实际心理状态就是稳定的吗?从古代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现在的“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也能看出: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且有迹可循的。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1],主要特征是焦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强迫症及抑郁症等。总结下来,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无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观因素
1.1自身性格影响
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方法截然不同。若冷处理或不积极主动,等他人先开口方能化干戈为玉帛。长时间下去,那些别人未开口的结就会变为死结。久而久之就会有偏见,时间一久难免不会闷闷不乐、做事没有积极性、行动迟缓甚至心生怨念。严重者既产生心理问题。当然,每种性格都有他的两面性,关键是看待问题的心态。
1.2内在“压力”无地释放
在这里的“压力”来源于大学生对自身相关主观问题的苦恼。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心智趋于成熟[2]。但也有部分同学因如青春痘导致的自卑、无恋爱目标导致的失落、肤色黑白或身高问题等沉迷于别人的偏见而不能自拔。这要引起校方或家长的重视,若不及时引导,严重者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者自杀。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因素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希望。同时,这样一个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群体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环境、复杂的人际等问题受到影响。这些客观因素都会造成大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2.1学业选择不合口味
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我们还处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期。从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大学生专业调剂率居高不下,才得以保证招生率。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同学虽然有学上,但是对录取学校、专业强烈的不满。严重者不得不再次申请转专业或休学。这种对专业的不感兴趣的痛苦情绪,与其自我意识形成严重的矛盾冲突。这种强烈的不安感将始终伴随着他们,甚至影响未来的就业。
2.2角色转变难以适应
大学生入学后头等大事就是适应新的环境。这时所处的环境将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区别[3]。首先,宿舍舍友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贫富差距、为人处世等方面截然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个性也比较强。在这种环境中,既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又要自己不要过于委曲求全,方能生活下去。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不是问题,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无论是从学习、生活习惯、穿着打扮等方面总感觉融入不到集体中。久而久之要么发生宿舍矛盾,要么学生自卑、自闭。其次,大学生活都需要自己合理规划。不再像高中生活一样老师设计好路线,你按部就班的来。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大学生,此时显得手足无措。部分同学很难步入正轨,这种身心的煎熬容易导致其失眠、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大学里成绩只是其中一方面。对于高中时期以学习为中心的“学霸”来说一时很难衡量学习与活动、人际交往等之间的关系。综合测评时学习成绩优秀但综合分平平,其自尊心受到强烈冲击,失落感油然而生。
2.3家庭教育培养缺乏
家庭教育是否得当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往往会出现几个极端:①父母关系不好或离婚,造成很多同学性格孤僻、怪异、不善言谈。②父母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是一手包办。致使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稍有不从,大吵大闹,不分事理。③过于严格的教育环境也会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之中,自我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长期生活在压抑、没有温暖的环境中已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创伤[4]。
2.4心理引导渠道单一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问题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无法开口,不知所措[3]。长期下去心结得不到缓解,慢慢心理就出现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从现状来看,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以常态为主。而且,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所说的心智疾病是不同的[5]。但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以便于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3.1完善学校服务机制
①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关键。通过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知识可消除大学生心理困惑,强化大学生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
②注重方式方法,开展心理趣味活动
结合“5·25”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趣味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来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并在活动中让大学生构建自己正确的三观,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5]。
③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除心理咨询外,积极开展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采用一对一沟通的单独交流形式进行心理辅导建设。力求使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④建立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由学工处、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等成员组成应急干预队伍,制定一套得力的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机制,及时地为出现危机症状的学生干预、引导。
3.2家庭教育联合养成
家庭教育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家长要避免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导。同时,过分严格的教育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习惯性思维。还有的家长将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家长更应该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3.3个人自身心理调适
①自我调节,善于排解
心理健康问题在人漫长的一生中会出现实属正常[6]。要敢于面对,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去排解。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社团活动等的其他方面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不要避讳心理咨询。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心理问题,请积极寻求家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②建立健全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正向发展。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有正确的三观:保持美好的情绪,热爱生活;拥有豁达的胸襟;乐于助人,不感情用事;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等。这都有助于完善个人人际关系,以便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帮助自己。
③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让我们保持健康的身心。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应该做到适度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心理问题本身成因很复杂,切忌道听途说,“对号入座”。
大学生要弄清心理困惑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问题,遇之实在不必恐慌。很多时候,只要变换一种思路,就会给自己不同的感受。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化解。
参考文献:
[1]张余慧,何祉源.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科教导刊,2009.07:119-120
[2]陈绍俊,谌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01
[3]檀小璐,张元,付贺伟.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青春岁月,2013(20):1
[4]张雯皓.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法制与社会,2012.05:181-182
[5]徐立兵.浅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4:142-143
[6]胡剑锋,钟志宏,李金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3.01
作者简介:秦晓杰,1987.04,男,汉族,山东广饶人,就职于昆明文理学院城市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应用,目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