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视域下生命教育教研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王晓玲
[导读] 生命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方面,提倡“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教育
        王晓玲
        河北省石家庄市生命教育指导中心 050000
        摘要:生命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方面,提倡“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核心,在融合教育视域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教研工作,推动生命教育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融合教育视域;生命教育;教研工作
        引言: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一起培养,更需要做好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切实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让学生拥抱生命、尊敬生命、珍惜生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笔者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在于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又层层推进。
        首先,生命教育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体会生命的了本质,生命是奇妙的、丰富的、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诸多特性结合起来就是生命的“美”,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学会尊敬生命、珍惜生命;其次,生命教育也是在教育与生命本质有关的现象,比如伦理问题、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对待生命,乐于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并非消极对待,这对于身心障碍儿童非常有帮助[1];最后,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内在联系,比如生命教育可以和生态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比如生命教育可以和遵纪守法教育联系在一起,以生命教育来带动其他教育,实现全面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和人格。
        二、生命教育教研工作探索
        (一)凝聚社会资源,构建三级教研模式
        这种模式中,基础层是融合教育学校、教师,中间层是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最顶层是学校等科研机构、人员,顶层引领中间层,中间层支持基础层。在融合教育视域下,探索生命教育的教研工作,势必会遇到多种难题,提倡构建三级教研模式,不仅学校教师要参与教研工作提升教导能力,市指导中心也需要组织教研,社会、高校、相关机构也是如此,凝聚社会各方各界力量,积极以学术研究为引领,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研工作模式。教育中心定期邀请高校、学术机构专家展开专题教研活动,引领指导中心工作水平,指导中心又定期举办培训教育,牵头学校组织教研活动,支持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育,关注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确保教师资源的优秀,才能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二)校内教研,多点开花
        在市指导中心支持下,各级院校展开校内教研活动,相关教师积极交流,参与教研活动,总结生命教育经验,力争在各个学科中体现生命教育,构建学校生命教育大框架,“生命教育学科生命教育+思政学科生命教育+班主任生命教育+其他课程生命教育”等协同育人,生命教育是范畴很广的教育,在各个学科教育中都会有所体现,比如体育课程,就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从热爱运动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应积极推进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机制才行,虽然说课程内容不同,但生命教育的内涵却是一样的,课程导入点、趣味性、案例引用、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性,生命教育教研工作要体现多学科性、协同育人性,展开集体备课、教师互助、听课议课等教研活动。
        (三)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研内容
        如果说上面说的是教研工作开展的形式,那么这一点就在说教研活动开展的内容,传统学校教研活动主题都是校内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并未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家校共育:家校共育是教育事业的重点突破方向,在生命教育方面同样适用家校结合教育,且更加重要,养育一个身心有障碍的孩子对所有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家长做不到完全接纳包容自己的孩子,在巨大压力下崩溃,把孩子视作负担,无法给学生传播正能量,那么就算学校生命教育做得再好,生命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基于此生命教育教研工作也应关注家校共育方面,分析怎样劝慰、带动家长,怎么家校协同教育,让家长勇敢地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2]。
        2.学校社区共育:教研工作调整方向,探究学校与社区共育的创新应用,给生命教育赋予更多活力,比如慰问老人、植树教育、环保、生活设计、特别生活体验、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活动。
        3.开发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区别于第一课堂的实践和空间,探索第二课堂生命教育教研工作,分析如何巧妙的开设第二课堂,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教育阵地,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或物,接触更广阔的社会,减少身心障碍学生对融入主流社会的恐惧,避免造成更多的自我封闭和与主流社会脱节。
        4.开发学伴机制:融合教育特点就是将身心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放在一起培养,教研探索学伴机制,探索身心障碍学生和普通儿童的学生,其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比教师教育更有效果。
        三、结束语
        综合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重点突破方向,而目前针对生命教育的教研工作却比较欠缺,内容深度与广度不足,未来还需要持续创新,优化教研工作,以此支持生命教育落实。
        参考文献
[1]薛红, 张华. "融入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 000(009):89-91.
[2]陈楚强. 开展生命教育,培育学生健康心理[J]. 师道:教研, 2013(10):1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