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汪洋
[导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体现了人本教育理念,顺应了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如此推动小学综合课程的整合是大势所趋。
        汪洋
        涞水县涞水小学 河北 保定 074199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体现了人本教育理念,顺应了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如此推动小学综合课程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更应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注重引领学生建立知识与经验之间的整合,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良好品质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如此,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多元性,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位,由此必须基于课程主题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方式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类型整合,以引领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探索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对策研究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这句话对我们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究中质疑,在活动中创造。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一、小学课程整合的类型分析
        尽管学术界对课程整合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仍可以按照研究立场,把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形态,即结构整合、理念整合和系统整合。比恩认为,课程整合是一种理论层面的课程规划或设计以及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它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社会或个人经验中的重要事件为中心组织相关内容,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融合。赫尔巴特提出“课程联络论”,旨在促进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逐渐形成。齐勒和赖因尝试利用历史或文化知识作为中心科目,将学校教育中已经各自割裂的学科内容联系起来,即“学科整合”。麦克默里则以地理科目为中心开展了分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帕克、杜威、克伯屈等提出了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理论。帕克主张儿童是学校和一切课程的主体,只有儿童自我主动地参与活动和付出努力,才能推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杜威对分科的课程持反对意见,认为它们过于抽象,逻辑性太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主张学校应该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来组织综合性的课程,这种课程绝不是体系割裂的分科课程;克伯屈在“有目的的活动”课程思想指导下,主张“设计教学法”,彻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活动中学习原本互不联通的知识。泰勒通过“八年研究”,提出“概念重构”的观点,批判了分科课程,而当时参与试验的30所学校也用事实证明了综合课程给学生和学校带来的教育效果与发展力。至此,由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小学课程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课程分化已久。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过多,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课程内容涵盖三大板块: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区不同,教材也各不相同,课程内容“各自为政”。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其本身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编写的,学科之间联系不够,存在内容割裂的问题。
        2.课程整合存在盲目模仿现象。不少小学存在课程整合独特性不够的问题,一味强调应用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忽略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与“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渐行渐远,甚至偏离在地文化与环境的资源优势。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对策
        (一)关注学生需求,整合课程方式
        只有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才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化。其次,学校要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更加多元的学习方式,以此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最后,学校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以此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和探讨,从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跨界学习的学科课程统整策略
        1.开阔课程视野,加强学科间融通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发挥更多的教学价值,学校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从中找出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进一步培养学生梳理、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发展。第一,学校应注重整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同一类型知识的梳理,促进学生在纵向知识体系中深入探究相关知识内容。而且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及学校提供的课外资料,学生的认知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例如,可以将科教版语文教材中“图游平顶山”“图游河南”“图游中国”“图游世界”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生成以“美丽新中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二,学校应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科知识的作用。
        2.培养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性能力
        在跨界学习中,学校应该多创设引发学生矛盾冲突的学习情境,提供资源素材,还应给予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知行结合的能力。学习者在学科知识的交互运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第一,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坚持“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不断融合各科知识,优化活动流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新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第二,学校应合理地设计实践活动环节,将引出问题、猜想问题、假设问题、交流表达等统一在一起,促进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得真知,促进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积累经验。
        (三)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
        由于每名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相同,技能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实现小学综合课堂教学资源整合,需要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作用,展现教师的特长,保障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引导其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互合作,可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统筹部署工作;小学体育教师的组织活动能力较为突出,综合实践教师可邀请其参与到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效果;邀请美术教师投入指导学生制作手工作品的环节中,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利用多元的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与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融合,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更加高效,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
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以此为指导,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由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必须打造互动化课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如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真正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柏灵.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陈晓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34.
[2]陈晓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76.
[3]周栋权,李青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策略探究[J].湖南教育(A版),2019(12):50-51.
[4]姜义录.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J].华夏学校,2019(33):55.
[5]吴善忠.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J].当代教研论丛,2019(09):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