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吴金武
[导读] 当前,不少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教师只注重对讲基础知识的讲解,强调学生一定要记住结论。
        吴金武
        诏安县四都镇中心小学    363502
        当前,不少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教师只注重对讲基础知识的讲解,强调学生一定要记住结论。在对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时,学生只是单纯地搬公式,套法则。这样的结果就是:表面上看来学生似乎是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但是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不用说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与运用。至于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初步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更是谈不上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讲和练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类、从而实现知识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学生市委的养成及拓展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师教和学生练时如何重视思维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讲解方法,促进思维过程
        自主探究与讲解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讲解方法。讲解方法直接影响到思维的过程。它应因材施教,关注教学根据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教师用罐头商标和圆纸片边示范讲解,学生边操作(剪拼),把长方形粘贴成圆筒和两个圆纸片做圆筒的上下底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①这个圆柱侧面是由什么转化成的?圆柱侧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较,有无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圆柱底面的周长与原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圆柱的高与原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④通过操作分析知道圆柱是由几个部分构成。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圆柱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下底面积,再应用归纳出的结论、公式进行计算。
        显然,在这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单纯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找到对问题认识的途径。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合理安排讲解层次,提高效率
        教师清晰的讲解层次能够促使学生更顺利、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这是教师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也是决定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如成数应用题实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前提下的提高和应用。这个知识点多数学生通过比较、沟通与推理,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教师的讲解可以更好的实现新知识的掌握,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成数应用题“小李家有一块菜田,前年白菜产量为40吨,去年播种白菜丰产新品种,产量比前年多收了二成。问,去年白菜产量多少吨? ”时,我按六个层次安排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先复习出示分数应用题,出一道练习性应用题让学生做。


        第二层次:用小黑板出示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层次:用小黑板出示本课的例1。
        第四层次:针对例1出现的成数,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成数说明。
        第五层次:教师再讲解成数的应用。
        第六层次:让学生动手解答例1。
        学生迅速而又准确地掌握例1的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把小黑板上的3题应用题进行比较、沟通,很自然地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迁移到解答成数的应用题,实现在知识的自觉迁移中启发思维。
三、整理思维顺序,培养思维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由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解题时,他们的思考往往很随意,,缺乏明确的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完例题后还必须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逐步实现有序思考。
        例如,教数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这样思考:
        第一步:先读题、审题;
        第二步: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哪个问题?
        第三步:对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步:选择解题的方法,即用算术解法还是方程解法;
        第五步:解答完后,进行检查。
        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解题时思维有序,解题有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学生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一题多解无疑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拓展。如计算1.25×72×25的运算时,学生可运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积不变的性质,这样的运算过程可以使计算简便。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加深了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同时又开拓了思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技能,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五、适时介入,让思维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有不同的角度,这导致他们会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然而,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并不否认教师的组织功能和主导作用。教师面对学生采用的解题策略、提出的问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判断其价值的大小并艺术地处理。
        教师常常遭遇学生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随心所欲但又自以为是的拼凑的算法甚至胡乱的猜想。怎么办?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人,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当学生争论不休时,通过对话、比照、分享等交流措施,将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与普遍性共性的知识统一;当学生思维受阻、学习陷入困境时,激发学生突破框框,改变常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当探究偏离方向时,进行思维导向,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经历一次自我否定的过程,促进其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当探究停留在表面需向深层发展时,顺势而导,提示学生抛开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思维引向深入;当开放的问题需要集中时,及时调控,诱导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比较,进行适当的提炼和优化。
        总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智力因素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在思考过程中讲究科学方法,那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