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巍志英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索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机制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巍志英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索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机制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基本任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彰显出来。因此,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发展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校心理健康;实效性探析
引言
        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1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等文件中,都对“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拔、培养、发展等一系列内容。这从制度层面对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大学生所处的阶段为成年早期,该阶段的冲突为“亲密对孤独”。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同伴关系、学业压力、孤独感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是成年早期阶段中的重要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开展有利于其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以及正向健康的亲密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下一人生阶段做好准备。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认识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以及拥有调适自我情绪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更加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1队伍结构逐步完善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或者组织由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的专业骨干辅导员来担任。其中,专职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具有心理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兼职骨干力量来源具备资格的辅导员、心理学科任课教师等[2]。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的相关工作;兼职咨询师则需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或者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一定的相关心理教育教学经验。
        3.2职业倦怠与耗竭
        部分心理健康教师由于自我成长的有限性,在与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无法给予其所需的帮助,甚至给来访者带来二次伤害,咨询师让自己深陷情绪的沼泽中,开始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这就是咨询工作的职业倦怠Burnout。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比如,工作薪酬福利低,工作环境不满意,职业发展道路不通畅等。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咨询行业面临更高的职业倦怠风险,面临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耗竭,大部分咨询师都处于耗竭水平。
        3.3教学方式单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高校生源规模的扩大,高校都在以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仍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在学期或学年末通过考查或者开卷的方式对该门课进行评价。受传统观念和主观认知的影响,大部分高校仍将心理咨询看作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且认为通过此途径就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社会。传统的旧观念和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并且在教师少、学生多的现实教学情境中,单一的心理咨询或者课堂讲授效率较低。实际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广泛,高校除了讲授和单独的心理咨询外,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预防大于矫正”,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建议
        3.1大力推广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应用性为主,其作用强调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获得感。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体验通常是个体亲自去参与并验证事实的内心活动,此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思维等心理变化过程,体验不仅是行为的实践也是心理内化的一个过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来获取对知识的感知和体验,仅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效果是达不到的。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以课堂体验为主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它是让个体亲自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体会和感知事物的变化过程,使心智获得成长;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主体,它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讲授内容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作为中心目标开展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新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它的讲授是基于理论知识的实践经验为落脚点,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去获取所需知识和经验。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提升无疑是起着积极作用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且可行的;相对于传统课堂讲授,体验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其效果也更为明显;体验式教学不仅可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还可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此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长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生命的发展,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思维习惯,塑造人格成熟发展。
        3.2提升家校合作力度,实现家校共育
        从现实角度分析,随着科技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现代媒体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产品已经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并且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必须品。大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终端进行学习拓展视野,同时承受着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的风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帮助,而家校共育也是目前我国政府所重点强调的教学改革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为了有效地实现家校共育,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例如,借助微信、QQ、抖音等平台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生在学校期间以及在家里的表现及心理变化情况,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通过信息的交流,分析出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然后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提升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当中的应用成效。
        3.3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进行资源整合、学科渗透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文章、进行线上心理咨询以及编制线上课程等,将线上新媒体技术和线下心理咨询活动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门封闭独立的学科,如爱国情怀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交叉,有效挖掘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延伸其影响范围,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从而使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性提升。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心理事件层出不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个体素质教育,也是全面关注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是教育形势所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许玮.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9(33):241-242.
[2]刘尧.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33):178-179.
[3]胡金兰,彭慧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1):242-243.
[4]靳君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茶文化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9,41(10):269.
[5]丁闽江. 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N]. 中国人口报,2019-10-25(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