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蒲明亮
[导读]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蒲明亮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药山镇中心学校  云南省昭通市 654603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教学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发散性、抽象性及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将培养具有一定数学思维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另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也有帮助,并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十分关键。在当前的数学课程具体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强调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认知,指引他们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活动中,这对他们的整体发展而言十分关键。
        1.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程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育。在此现象下,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让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认知和意识,将数学知识独有的优势以及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在小学众多学科中占据着关键性位置,在此现象下,在数学课程实际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小学生投入具体的课程知识学习活动当中,让他们把自身掌握的知识运用在处理具体的问题上。在此情况下,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认知和意识,培育他们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1有效提问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现状,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然后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问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研究时间,让学生主动动脑并得到答案。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有关知识的教育为例,教师针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本知识讲解完成后,为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三角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应用,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小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然后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总结并归纳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进行有效提问,能够促使小学生思维跟进教师的讲课步伐,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2.2体验式教学
        调动思维的灵活性,需要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其中的有效方法,给予小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使小学生发现探究知识的乐趣,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小学数学知识“负数”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为小学生提供温度计的教学辅助设备,然后询问小学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书方法,然后提供冰块和温水,让小学生分别测量二者的温度,如果小学生测得了冰块为-2℃、温水为2℃,那么教师以此为引导,带领小学生总结正数与负数的关系和差异。

这种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发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借助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提高课堂效果,改变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方法灵活,重点在于引导小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发现和感悟数学知识。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发挥学生思维和行动的积极作用,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2.3合作学习
        小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思维习惯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需要进行因材施教,以确保班级中所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要想在一节课堂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教师要设计能够综合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科学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实现这一教学效果,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和讨论,将每个小学生的思想成果汇集起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仅能锻炼思维,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进行“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小学生区分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教师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列举出三个生活中应用到圆柱或圆锥的实例。这个学习内容布置下去后,小学生表现出了思维侧重点的差异性,比如小组内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公共设施的回忆,有的小学生侧重于对家庭内设施的回忆,思维侧重点的不同也促进了小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帮助小学生成为全面型人才。
        2.4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又称为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主动地发现问题、自己操作与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以此获得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主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老师需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计划,精心考虑,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适合小学各年级的研究性数学问题。另外,在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一个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由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来完成。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得出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以就同一研究性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以及看法,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思想互动、观点碰撞得到升华,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5情境创设
        传统教学方法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所以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数学思维的培养效果,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需要设计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注意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小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场景,然后将数学知识融入场景当中,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欲望,达到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效果。例如教师讲解分数与整数间乘法的相关知识时,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设计一个动画场景:三只小猪集体盖房子,每小时盖好房子的三分之一部分,6小时过去后,三只小猪盖了几个房子?在动态的情境中,小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了解问题的具体内容,并成功地吸引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更为简单,进而提高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创新并优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树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马治国.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才智,2019(36):114.
        [2]邢付军.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70-71.
        [3]王秀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学研究,2020(16):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