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郝泽卿
[导读]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辟了新路径。
        郝泽卿
        吉林外国语大学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辟了新路径。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良好的组织秩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在共同体内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合作互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还能够发展他们的智慧潜能,达到自己学习数学的最佳发展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数学教学;
一、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与引导者(如教师)共同形成的团体,这个团体是有着共同的成长目标,在一定的支持环境下得到共同的学习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进步,也可叫做学习社区。教育家杜威最早对学习共同体进行研究,他认为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需要沟通交流来完成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小学生分小组进行数学活动,小学生和教师在数学学习活动的时实现自主的交流沟通,小学生也可以在团队合作的模式下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建议,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学习任务。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能够增强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保证数学教学能有效落实;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真正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突出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交流,调动了学生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性,数学课堂的教学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小学生也愿意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数学学习,对于学习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讨论的内容也是与小学生数学学习息息相关的,在团队讨论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生也会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小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方式。这不仅需要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努力,也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是将枯燥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反复强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实现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兴趣,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枯燥无味的。小学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处于好奇的时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就不能保证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开发多种新的课程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团队学习模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就变成了小组合作,学生也需要通过自主的学习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可以根据一个数学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还可以向教师提出疑惑和数学问题,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小学生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增强了数学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展学习共同体能够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地有趣,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丰富的英语课程资源不仅使小学英语知识易于接受,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国际视野,契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数学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意注意时长有限,易于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要以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所教班级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学习共同体,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情景再现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布置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鼓励小学生积极探索来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游戏回答等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小组解答,使小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氛围,鼓励小学生积极加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课前导入环节应用学习共同体
        课标提出,数学学习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就要注意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出发,为小学生创造出生动的情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通过共同体展开观察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加入数学教学情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应用学习共同体,能够很好的为小学生在已经学习过的和即将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知呈现环节应用学习共同体
        新知呈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开展学习共同体时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等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小数中,教师可以在上课组织小学生准备好这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如教具,小棒,温度计等物品,在讲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以“米”做单位表示“厘米”这一小数的性质来具体操作展示,然后就可以组织学习共同体的任务,让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物品继续尝试演示出小数的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操作,请小组成员上前展示,然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归纳。
(三)巩固练习环节应用学习共同体
        在我们参与过的小学见习实习工作中可以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是关键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准备多样的课堂巩固练习环节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消化本节数学课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三节平移这一课的巩固练习中,教师在准备学习共同体时就要注意到“平移”这一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小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这一图形的运动,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学习共同体时选择新颖的题目,例如说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画出平移几次后的图像等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帮助小学生在有限的数学课堂内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四)课后作业应用学习共同体
        教师布置合适的课后作业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巩固在数学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课后作业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团队作业来实现学习共同体,例如和同学们通过合作完成数学课外实践活动,都是共同体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是需要沟通交流,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合作完成种蒜苗计算平均值,从而增加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来促进亲子关系,还可以在学习完年月日这一课后布置调查家庭成员出生年月日这一项作业来促进小学生和家庭成员的感情,也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发展了良好的数学教学气氛。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也让小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一步,小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课堂的主体,小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合作探究问题,还可以增强同伴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汪钊锋.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探索[J].教育,2020(06):49.
[2]曾永宏,余渝.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究坊建设启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4-5.
[3]张升家.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J].教师,2019(28):58-59.
[4]王黎超,张伟振,郝少毅.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实践探索[J].教育,2019(13):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