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毅
厦门市翔安区新圩中心小学 361111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台好戏的序幕,一本好书的序言,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那么,如何设计出精彩的导入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导入的方法:
一、故弄玄虚,激发欲望
“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让牛顿产生了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烧水壶上冒出来的蒸汽让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故弄玄虚”,即通过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么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过了几次生日啊?多久才能过一次生日呢?”话音一落,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生日。然后我又告诉他们:“有一个小朋友奇奇,他今年8岁了。大家说他应该过了几次生日呢?”
“8次。”全班同学异口同声。
我微笑着否定他们的回答后又很神秘地说:“奇奇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2次生日。他不能像大家一样每年过一次生日,他可伤心可纳闷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的疑惑声中,我告诉他们:“这个秘密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年、月、日中,等我们学完了就把这个秘密告诉奇奇去,好吗?” 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之心,开始了“年、月、日”的探索。
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这么导入:
师:“你们能写出2个5相加等于几吗?拿起笔来把算式写下来。”
生:“太简单了,5+5=10 ”
师:“那4个5相加呢?”
生:“还是很简单啊!不就是5+5+5+5=20吗?”
师:“那写1000个5相加吧?开始!”
老师话音一落,马上有学生举手:“老师,1000个5太多了,要写很久啊!”这时我利用“写加法算式”的悬念迅速揭题:“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你们想不想学会啊?(想)它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里: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们情绪高涨,我们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由此可见,“故弄玄虚”足以调动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如此吊人胃口”的愤悱境地。
二、将错就错,开启思维
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有力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故意将错就错,从矛盾中导入,以开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以下3根小棒:2cm, 3cm,6cm 。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
生:3条。
师: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3根。
师:现在请拿出课前准备的3根小棒, 看谁最先把三角形围出来。
学生开始动手。
过了一会儿,师又问:“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不行啊,围不成啊!”
师:是啊,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是要来研究: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大家想不想知道啊?
如此,采用“将错就错”法导入,学生带着对知识的疑惑与矛盾,便能更好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三、类比迁移,诱发探索
“以旧学新,类比迁移”,在数学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旧知识,通过迁移来学习新知识,能让学生更快地分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对比、总结归纳、主动探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小组比赛计算这三种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然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也像这样通过割补、拼接等,让三角形摇身一变,变成学过的一种图形来计算出面积呢?”经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进一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以后,选择最优方法,接着利用类比迁移推导出十几减8、7、6等的计算方法,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除法的基本性质”来类比迁移,其效果显而易见,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导入方法。
四、就地取材,化“腐”为“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实践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当学习的题材来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因此,课堂导入可以“就地取材”。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先和家长一起去逛超市,了解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结账时帮爸爸妈妈付钱。
上课时我先课件出示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图,问:“你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这时全班同学情绪高涨,我因势利导, 问:“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你会付钱吗?”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又如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时,我这样导入: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你看到了哪些物体的面是你认识的图形?”同学们环顾四周后争先恐后的举手。
“我看到电风扇上面有圆形。”“桌子的面是长方形。”“数学书的表面是长方形”……
我紧接着追问:“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
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像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或事件导入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收效甚优。
五、以趣激趣,其乐融融
充满趣味的课堂导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导入:
1、故事导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趣味小故事中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角色,生动的语言描绘等,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时,先向学生讲述介绍小明要做作业找不到数学书的故事,课件出示小明乱七八糟的房间,问:“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找找他的数学书吗?”从而引导学生认清给物品分类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
2、谜语导入。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期待着,于是我赶紧课件出示谜面:“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你们猜,这是什么呢?”学生说出谜底后,引出课题:“钟表里面包含着很多有趣的知识。你们想学习有关于钟表的知识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整节课中也表现得异常认真。
3、儿歌导入。如在“位置与方向”中,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导入: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各式各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课型,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导入巧用心”,就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