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语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向娟 李汉伟
[导读] 想象是人的智慧、知识、意愿、追求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它也是创新的翅膀。
        向娟  李汉伟
        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北环路小学
        摘要:
        想象是人的智慧、知识、意愿、追求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它也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再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多向思维。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师要热情的鼓励学生思考,不断提出疑问,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创新  想象  质疑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短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开启想象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想象是人的智慧、知识、意愿、追求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它也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再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抓住文中“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在小语教材中,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审美功能。在小学课本中,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都可留下想象的空间。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捕捉促进学生想象的契机,提供学生训练和创新的平台。如人物表情、动作中蕴含的内心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去世后的动作、神态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又如课文《刷子李》曹小三领教了师傅刷子李的一身绝技之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二)抓住古诗教学的意境美,想象画面。
        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时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能力。如:我在《村晚》一诗这样设计:教师配乐诵读,学生闭目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然后,学生尽情说说自己脑海中是怎样的画面,有的说自己看见了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水波中;有的说牧童横着骑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最后,学生分组读诗,找出和自己表达的意思一样的诗句,说评一评谁说的好,为什么?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多向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师要热情的鼓励学生思考,不断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学生预习要边读边想,看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并把问题写下来。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提出不同的表扬,更要对不动脑筋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我在讲《田忌赛马》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田忌是谁?他和谁赛马了?赛马的结局怎么样? 这样,为更好的理解课文作出了铺垫。
(三)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讲《穷人》时,我提问大家读完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题目是穷人,为什么桑拿的屋子温暖而舒适呢?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目呢?为什么要提到桑拿有五个孩子?桑拿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非这样做不可,这不矛盾吗?我把问题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学习,讨论、解决。通过集中讨论,学生不仅体会到桑娜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而且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
        讲完课文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思考,启发学生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内容等方面再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西门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河伯娶亲的方法或者下令诛杀巫师的方法,而要一一惩治他们呢?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明白了西门豹的目的:既要惩治坏人,又要教育老百姓,让河伯娶亲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
(五)引导学生捉住细节批判质疑。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安排了一个“《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的环节,评论提纲:《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由于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已有了较深的感悟,他们有话可说,评论会开得是热烈。有的说喜欢蔺相如,有的说喜欢廉颇,有的说两个都喜欢;有的说不喜欢秦王,有的说不喜欢赵王,也有的说不喜欢赵王手下的那些大臣,而且说的理由也比较充分。思维的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些同学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我还喜欢推荐蔺相如的那个人,要不是他的推荐,蔺相如还有机会为赵国效劳呢!”“我只喜欢赵王这一点,他能够论功行赏,封蔺相如上卿,没有埋没这个杰出的人才。”看,这不正是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吗?
        我国著名的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中国的小学生不乏聪明才智,不乏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激发他们创造的兴趣。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9月
[2] 《河南教育》  河南教育报刊社  2018年11月
[3] 《小学青年教师》  河南教育报刊社  2020年1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