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孙薇
[导读] 评价凝血四项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诊断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癌的临床效果。

孙薇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红河654400)
【摘要】目的:评价凝血四项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诊断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就诊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选取48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良性肝病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分析组间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的水平、阳性率。结果:组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甲胎蛋白(AFP)水平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阳性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早期诊断乙肝相关肝癌时对患者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实施检测,可提高诊断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凝血指标;肝癌;乙型肝炎
  在临床上,乙肝相关肝癌属肿瘤常见病症的一种,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均为其传播途径[1]。感染HBV初期、中期分别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而后期则发展为肝癌,有效的治疗若延误,极易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为有效减少和预防发生乙肝相关肝癌,可经对患者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实施监测[2]。本文主要分析了对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监测诊断乙肝相关肝癌的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选取48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良性肝病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3~71岁,平均(30.9±10.4)岁;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4~73岁,平均(31.9±11.5)岁。组间一般数据对比(P>0.05)。
1.2方法
  实时监测96例患者生命基本体征,取4ml静脉血置于促凝管内,离心处理后,借助化学全自动分析仪检测AFP。取2m静脉血置于抗凝管内,离心处理后,以希思美康CA-1500检测凝血各项功能,包括PT、APTT、Fib 、TT。嘱咐患者适量锻炼、科学饮食。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实施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相关数据用%、(x±s)表示,检验方法为t、X2,参考标准以P<0.05为准。
2结果
2.1对比检查结果
  组间各项检查结果数据对比(P<0.05),见表1。


3讨论
  机体代谢中肝脏属重要的一个器官,也为凝血因子合成重要的场所,现阶段已知肝脏可合成12个凝血因子,肝癌患者因其肝细胞严重受损,破坏了肝脏的形态结构,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或消耗加大,使TT、APTT、PT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延长,减少Fib水平,破坏了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动态的平衡[3]。所以,对凝血因子的水平实施检测可对肝病受损程度加以判断,进而对良恶性的肿瘤实施鉴别[4]。
  本次结果可见,观察组Fib水平较对照组低,而TT、APTT、PT水平及阳性率则较对照组高,提示了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肝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障碍间有相关性存在。PT延长主要表现在Fib缺乏、凝血因子Ⅹ、Ⅸ、Ⅶ、Ⅱ降低,不但可对肝脏功能障碍的程度实施判断,也为凝血外源系统较为常用、敏感的指标[5]。APTT可将凝血因子Ⅻ、Ⅺ、Ⅸ、Ⅷ水平反映出来,较15%~30%的正常水平低则为异常,属筛选、检查凝血内源性系统试验可靠且敏感的指标。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Fib至纤维蛋白的一个过程即为TT ,可反应Fib在血浆内的水平是否与人体凝血正常要求相符,TT指标、肝功能受损的程度二者间关联性为正,为预后预测敏感指标的一种[6]。凝血因子Ⅰ即为Fib,属凝血大分子糖蛋白的一种,其分泌和分成均有肝脏完成,为凝血过程主要的蛋白质,在血浆水平中该凝血因子的水平最高,与血液凝固、细胞吞噬、黏附、增殖净化存在相关性。脏器受损或炎症发生时,作为凝血因子Ⅰ,Fib的合成和分泌主要由肝脏完成,肝脏一旦受损,其合成势必降低。患肝癌后损伤肝细胞,体内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所以,单纯对凝血4项实施检测诊断肝癌的几率降低,探寻一种诊断联合方案的意义十分关键[7]。
  肿瘤标志物为癌症诊断常用的方法,AFP为肝癌现阶段标志物的一种,本次结果可见,组间AFP水平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表明肝癌患者AFP水平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联合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实施监测,对于乙肝引发的相关肝癌患者来讲,可提升其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获得更高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毛彦杰,李文.长链非编码RNA CCHE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20):43-47.
[2]徐振州,姜海娅,高辉, 等.64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诊断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7):961-963.
[3]昝丽娜,孙峰,张永娟, 等.miR-375、miR-146a及miR-21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表达及其对肝癌的诊断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2972-2975.
[4]卫荣荣,王成成,李大江, 等.异常凝血酶原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1(3):411-415.
[5]董景辉,刘渊,叶慧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分级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28(7):554-556.
[6]臧伟伟,苏明华,零小樟, 等.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8):679-685.
[7]谭立明,叶舒慧,华蕾, 等.血清CER、HA和FT3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6):646-6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