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郭勇跃
[导读] 研究分析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郭勇跃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成都610014)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患头颈部疾病患者68例进行本次研究,设立常规组和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临床检测,常规组实施常规剂量CT扫描,观察组实施CTA低剂量扫描,于检测后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图像质量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对比常规组较小,两组存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头颈部疾病患者采用CTA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检测中机体所受辐射剂量,保障检测实施安全性,临床检测实施价值较高。
【关键词】头颈部;CT;血管造影;低剂量;扫描技术
    随当前生活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到来,头颈部疾病发病人数逐年攀升,临床CT检测能够对多种疾病做到有效排查并做准确诊断,在临床中应用价值较高。CT血管造影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注射对比剂于患者血管当中,可以在CT检测过程中更为直观的观察到患者血管状态,有效采集病理数据,提高CT检测分辨率,但CT血管造影检测会对患者造成辐射,加剧检测风险,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1]。CTA低剂量扫描技术的诞生,弥补了以往CT血管造影检测所存不足,于检测过程中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注射对比剂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可以有效减少辐射,提高检测实施安全[2]。本文就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患头颈部疾病患者68例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均分患者于常规组和观察组当中,常规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4岁至75岁,年龄均值(51.26±3.24)岁;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2岁至78岁,年龄均值(51.94±3.06)岁,资料比较,两组存一致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剂量CT扫描:仪器采用16排螺旋CT检测仪,以80毫升碘海醇为对比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速度4.5毫升每秒,注射后患者取仰卧位平躺于检测床上,检测参数设定:管电压125kV,触发阈值120Hu,层厚0.75毫米,转速0.6秒每圈,检测时间4.5秒,管电流250mA,扫描矩阵512X512,窗位180Hu,窗宽600Hu,重建层厚4毫米,设定完毕后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扫描,使用处理软件对检测过程中所得信号进行影像学重建,读取检测结果,分析患者患病情况并做临床初步诊断。
   观察组实施CTA低剂量扫描:两组所用仪器一致,本组患者对比剂注射剂量50毫升,管电压设定80kV,其他参数设定两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评测两组图像质量,分值设定0-50分,以图像质量越清晰、完整,所得分值越高;采集两组检测辐射剂量,内容包括CT剂量指数值、剂量长度乘积值、有效剂量三项,汇总后实施比较,分析组间检测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2检验计数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P<0.05。
2.结果
    将两组患者CT检测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比较进行评估及数据采集,经比较,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常规组患者较低,两组存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估得分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CT血管造影能够对血管病变做出有效检测,属介入检测方式,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注射对比剂,使其随血液流经需检测部位,以此在CT检测中可以清晰探查到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从而在检测过程中能够准确获取疾病确诊相关数据信息,对患者疾病救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头颈部疾病多以血管病变为主要致病原因,以往临床上对头颈部疾病检测多采用常规CT血管造影方式,于检测时注射碘海醇作为对比剂,对患者病灶组织进行影像学检测,但在使用常规剂量CT 扫描后,患者在检测过程中所受辐射剂量较大,增加患者机体组织细胞恶性病变可能性[3]。低剂量CT扫描则可以有效降低上述情况发生概率,且CT血管造影检测中,低剂量CT扫描不会对患者检测成像结果造成明显影响,两种检测方式图像质量基本一致,影响清晰度均良好,由此可见,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检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及实施意义,保障患者临床检测安全[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后,CT剂量指数值、剂量长度乘积值、有效剂量等项数据均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差异(P>0.05)。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CTA)中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疾病检测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使用安全性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莫锋.在头颈部CTA中应用低剂量CT技术扫描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3):89-90.
[2]叶金玲.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6):753-756.
[3]索洪祥.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70-71.
[4]陈平,宋芹霞,史恒峰, 等.双源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7,38(11):1435-14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