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药物联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白莉娅
[导读] 探讨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减少复发率。

白莉娅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减少复发率。方法:选择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收治的128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0例及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78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半年复发率。结果: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比较,具有其临床治疗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位置性眩晕;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效果分析  
?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临床常见疾病,以往,该病症主要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效果,但症状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出现剧烈眩晕,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笔者对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128例BPPV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手法复位治疗的有效性,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128例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0例及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78例(观察组):128例患者中,男56例,女72例,年龄2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4.2)岁;全部患者均根据病史、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耳蜗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等疾病所致的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等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诊断标准[1]
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指导完成Roll-Test和Dix-Hallpike体位诱发实验,分析眼震情况,再结合病史对患者施以BPPV半规管进行诊断。
 1.3方法
   1.3.1病情评估及治疗计划告知:对两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疾病相关知识、药物治疗及手法复位治疗的作用进行告知,使其充分了解,缓解紧张心理;根据患者选择进行相应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强调按疗程完成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及临床效果,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治疗。
??1.3.2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0mg/每晚,连续服用,7天为1疗程,必要时,间隔2天,再连续服用1周。
   1.3.3观察组:均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Epley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将头向患侧倾斜45°左右,然后让患者快速躺下,在保持躯干不动的情况下,在此过程中让其头部进行30°的旋转,经过中度头伸位将头逐渐转向健侧45度。然后让患者改为侧卧位头部向下状转动45°左右,然后恢复坐位头向前倾斜30度。告知患者患者在完成每一个步骤后均应该保持5min,在对患者进行体位翻转过程中,应当在患者眩晕情况消失之后再对其行下一体位翻转[2]。避免低头以及剧烈的运动,持续进行手法复位14天观察临床效果。
 1.4 评价指标
 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其远期复发率;治疗效果。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以及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为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以及位置性眼震明显减轻为有效;眩晕症状未消失、位置性眼震未消失为显效,甚至患者存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两组数据比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并以[n(%)]表示,P<0.05表示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75%,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复发4例,复发率5.13%;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6%,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3.讨论
??BPPV主要表现为头部运动到相应位置后发生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眼震,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在起床、躺下以及翻身的过程中出现,通过持续休息后症状可消失[3],因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上述症状,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BPPV的病变源于前庭系统,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中枢性钙离子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内耳微循环、抗血管痉挛,也能控制眼震、促进前庭代偿,抑制前庭反应与减轻眩晕。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针对BPPV发病机制而设计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病变位置及结构,通过指导与协助混着头部转动或摆动,从而使管石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半规管内回到耳石器中,最终恢复半规管内流体力学。笔者与科室的医务人员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短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BPPV,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方法简单、患者容易掌握,并可在门诊实施,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天琪,马大勇,刘岑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5):580-585.
[2] 崔美莲,王洁清,吴晓虹.中药封包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01-104.
[3] 王林.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7(24):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