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彩霞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卫生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究实施高危儿分类转诊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发现的75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为未实施分类转诊;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发现的75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为实施分类转诊,分析150例高危儿分类转诊前后情况。结果:分类转诊前后转诊情况比较,分类转诊后75例高危儿转诊率为33.3%,转诊依从率为80.0%,相比分类转诊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危儿分类转诊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危儿;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儿;分类转诊
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患儿。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由于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影响,小儿很有可能发展为高危阶段,高危儿在儿童中也有着较高的发生率[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危儿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但是为了保证高危儿的生存质量,还需要做好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儿的及时有效的诊治对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高危儿第一时间得到诊治,就必须做好分类转诊工作。本研究就以150例患儿为例,分析实施分类转诊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发现的75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为未实施分类转诊,其中男患儿40例,女患儿35例,年龄7d-3岁,平均(12.1±0.5)个月;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发现的75例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为实施分类转诊,其中男患儿42例,女患儿33例,年龄6d-3岁,平均(10.5±1.0)个月。所有患儿均经检查诊断为高危儿。两组高危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分类转诊具体如下:基于高危儿潜在危险程度对患儿进行分类,分为I类、II类、III类高危儿。I类高危儿包括母亲存在基础疾病、存在异常妊娠、家族存在遗传疾病、父母有不良生活方式等患儿。II类高危儿包括早产儿(胎龄34-37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000-2500g)、检查发现生长及发育异常、产伤等患儿;III类高危儿包括早产儿(胎龄<34周)、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2000g)、出生缺陷、遗传病、代谢性疾病等患儿。在对高危儿进行分类筛选后,为高危儿进行建档,向家属发放高危儿管理资料,对高危儿家属讲解高危儿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家属介绍转诊流程,以及指导家属在转诊卡上确认签字。其中对于发现I类高危儿采取社区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对II类高危儿转到蔡甸区妇幼保健院,对III类高危儿转到武汉市儿童医院。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类转诊前后转诊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转诊率、专案管理率、转诊依从率。
对家长转诊态度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类转诊前后转诊情况比较,分类转诊后75例高危儿转诊率为33.3%,转诊依从率为80.0%,相比分类转诊前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高危儿家长转诊态度情况调查,分类转诊后对30名家长的分类转诊态度进行调查,其中14名II类高危儿家长中,每位家长都对分类转诊的重要性及流程有所了解,占比为100.0%;16名I类高危儿家长中,有6名家长对分类转诊的重要性及流程有所了解,占比为37.5%,有3名家长认为转诊是十分比要的,占比为18.8%。
.png)
3、讨论
小儿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容易对生长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出现各类如神经、语言、心理、行为、智力等各方面疾病,这类小儿则被定义为高危儿[2]。高危儿病情紧急、凶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很容易发生死亡。目前新生儿抢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因此,高危儿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而仅仅解决新生儿存货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高危儿存活后的伤残问题、后遗症问题[3]。基于此,做好高危儿的科学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高危儿分类转诊对提高高危儿管理质量和效率就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危儿分类转诊强调结合高危儿的危及程度进行分类管理、选择性转诊,这样可以保证病情凶险、危及高危儿在分类转诊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针对性的管理,这对于提高保证高危儿的生命健康及预后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同时对高危儿实施分类转诊还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转诊压力,这对于提高高危儿的社会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分类转诊前后转诊情况比较,分类转诊后75例高危儿转诊率为33.3%,转诊依从率为80.0%,相比分类转诊前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高危儿保健工作中,实施分类转诊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高危儿分类转诊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高危儿实施分类转诊,更有利于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保证高危儿生命健康及预后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欣,王晓芳. 分级诊疗制度下南京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现状调查[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9-12.
[2]郭艳,曾贞,刘少兰. 佛山市南海区高危儿随访及失访原因和干预效果分析[J]. 华夏医学,2019,32(01):80-83.
[3]卫国,冯文成,任路忠,李慧丽,王志隆,夏洪波. 分级分片管理模式对高危儿随访及转诊的影响[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7,28(04):250-252.
[4]李琳,赵虹. 高危新生儿分级管理模式探讨与成效[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0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