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佛智能筛选检查(DDST)在小儿智能发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杨世文
[导读]

杨世文
(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1)  
摘要:目的 了解DDST筛查在小儿智能发育中的异常儿发生率,分析小儿智能发育中异常儿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高对小儿智能发育行为异常早发现、早干预的认识。定期对小儿进行智能发育行为的筛查,探讨、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减少智能障碍伤残儿的发生。方法 采用“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DDST)[1]量表对来门诊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1917例少儿进行智能发育筛查。结果 1917例门诊小儿中异常儿发生率1.30%,可疑儿发生率2.66%,无法解释发生率0.10%。男童女童异常性别比为1.08:1,可疑性别比为1.13:1。其中25例异常儿中有24例是足月儿,1例早产儿;18例本地儿,7例异地儿;3月龄异常儿发生数最高,23例,占92.00%;其中,≤6月龄组异常儿占96.00%,7月龄-1岁组异常儿占0%,>1岁组异常儿占4.00%(1/25)。结论 DDST筛查是发现小儿智能发育异常或可疑的重要方法,及时发现小儿智能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异常或可疑,早期采取行为干预,及时矫治智能发育异常儿和可疑儿,能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小儿的发生率。提高家长对小儿智能发育相关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影响因素的警惕性,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早期矫治以及预后改善对小儿智能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DDST   智力筛查  小儿保健   早期干预  应用分析
   0~3岁小儿是人生中大脑等神经智能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时期[2]。为了及时、规范、高效地做好小儿智能发育的预防保健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小儿智能发育异常和早期干预小儿智能发育迟缓,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小儿的发生率,充分开发小儿智能潜能,提升民族人口智能质量。我们于2017、2018年1月~12月来我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中1917名0~3岁小儿进行了DDST检查,为有效控制智能低下小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本次检查资料进行应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7年、2018年1月~12月我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中1917例0~3岁少儿DDST筛查结果,其中正常儿1839例、异常儿25例、可疑儿51例、无法解释儿2例,男性994例,女童923例。
1.2筛查标准:采用“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DDST)进行智能发育评估,DDST检查表由基本情况和正式测验两部分组成。正式测验部分由应人能、应物能、言语能和大动作能区组成,共104个项目。根据四个能区合计得出正常、异常、可疑和无法解释四个结果。
1.3方法:儿童保健医生经过专业培训后,熟练掌握测验项目的操作步骤及评估方法,对测验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估与解释方可参与DDST筛查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指导语进行测试,评估结果若为异常、可疑或无法解释的小儿,1个月后复测,再次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对资料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基本情况:2017、2018年1-12月份来我中心参加0~3小儿智能发育筛查共1917例,筛查结果正常儿1839例,正常率95.93%;异常儿25例,异常率1.30%;可疑儿51例,可疑率2.66%,无法解释儿2例,无法解释率0.10%。其中,2017年共筛查小儿983例,正常儿945例,正常率96.13%;异常儿7例,异常率0.71%;可疑儿30例,可疑率3.05%;无法解释儿1例,无法解释率0.10%;2018年筛查小儿934例,正常儿894例,正常率95.72%,异常儿18例,异常率1.93%;可疑儿21例,可疑率2.25%;无法解释儿1例,无法解释率0.11%。
2.2  年龄分布:异常与可疑情况主要集中在3月龄儿,分别占异常儿总数的92.00%(23/25)、可疑儿总数的64.71%(33/51);其中,≤6月龄组异常儿占96.00%(24/25)、可疑儿占78.43%(40/51),7月龄-1岁组异常儿占0%(0/0)、可疑儿占5.88%(3/51),>1岁组异常儿占4.00%(1/25)、可疑儿占15.69%(8/51),见表1。


2.3  性别分布:男童共筛查994例,正常儿952例、正常率95.77%,异常儿13例、异常率1.31%,可疑儿27例、可疑率2.72,无法解释儿2例、无法解释率0.20%;女童共筛查923例,正常儿887例、正常率96.10%,异常儿12例、异常率1.30%,可疑儿未发现。男童女童异常性别比为1.08:1,可疑性别比为1.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见表2。


2.4  本地与异地:共筛查本地小儿1621例,正常儿1571例,正常率96.62%;异常儿18例,异常率1.11%;可疑儿37例,可疑率2.28%;未发现无法解释本地儿。共筛查异地小儿291例,正常儿268例,正常率92.10%;异常儿7例,异常率2.41%;可疑儿14例,可疑率4.81%,无法解释儿2例,无法解释率0.69%,差异有计学意义(x2=12.93,p﹤0.01)。见表3。


2.5  足月与早产: 足月儿共筛查1870例,正常儿1794例,正常率95.94%;异常儿24例,异常率1.28%;可疑儿50例,可疑率2.67%;无法解释儿2例,无法解释率0.11%。早产儿共筛查47例,正常儿45例,正常率95.74%;异常儿1例,异常率2.13%;可疑儿1例,可疑率2.13%;未发现无法解释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7,p>0.05),见表4。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小儿家长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不仅仅是要求体格健壮,身体无疾病,小儿智能发育方面更加重视。DDST是早期发现与评价和及时干预小儿发育迟缓和智能低下重要方法,它能筛查出在临床上暂时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家长不易发现存在智能发育异常问题的小儿,从而早期进行治疗、干预、矫正和教育,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指数。
   我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应用DDST筛查评估0~3小儿1917例,筛查出异常儿25例,占1.30%,可疑儿51例,占2.66%,无法解释儿2例,占0.10%,合计占4.07%。说明通过早期筛查发现、评价、干预,我中心辖区内智能低下小儿处于低发生状态。但由于DDST存在敏感性差,通过率高,漏诊率高等缺点,是否可以采用DST筛查法不仅能定性,还可定量表达,有易于评定等优点。
   通过应用DDST筛查发现我中心辖区内异常与可疑儿主要发生在3月龄儿中,分别占异常儿总发生数的92.00%和可疑儿总发生数的64.71%。提示我们早期筛查小儿智能发育水平,及时发现小儿智能发生发展状况以及偏离正常范围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异常儿、可疑儿的发展不协调提出早期干预措施[3],尽早开展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和早期训练以达到早期矫治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小儿早期智能发育发展和保障小儿身心健康。男女性别比异常儿为1.08:1,可疑儿为1.13:1,无明显差异。本地儿与异地儿的筛查出的异常与可疑结果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家长接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认知水平、家庭教育环境等相关因素有关。足月儿与早产儿筛查出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早产儿的样本数较少,没有明显代表性,导致出现足月异常儿与可疑儿偏高,而早产儿反而偏低筛查结果。
   近年来我中心辖区内小儿智能出现异常与可疑儿处于低发生水平,但小儿智能发育情况不容忽视,关系到人口整体素质、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早期筛查、早期教育、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早期矫治是早期预防和早期控制的重要措施:⑴早期教育。由于家长对儿童发育行为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育龄妇女、孕产妇、新生儿家长等重点人群开展小儿智能低下预防和干预知识的宣传,提升他们对影响小儿智能发育的相关疾病和影响因素的认知水平,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警惕性。对小儿的早发现、早干预以及预后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⑵早期筛查。建立新生儿出生即管理的制度,DDST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小儿智能发育的异常或可疑结果,通过筛查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对小儿进行早期干预与训练指导,以减少新生儿的智能发育异常的发生。⑶。早期干预。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产期系统管理,建立孕产妇筛查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加强产、儿科合作[4],儿童保健科医生应与妇产科医生保持信息互联互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便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早期矫治,减少小儿智能发育异常的发生,切实保障小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余文,吕毅,张佩英,等,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67~268.
[2]沈小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P28.
[3]陈素霞,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9~20.
[4]史维林,文敏,新生儿窒息105例的产科原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