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中CTP、CTA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赵子琰
[导读] 探讨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中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联用价值。

赵子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100191)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中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122例拟诊缺血性肾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行CTP、CTA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两种方法单独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根据病理结果,以92例确诊缺血性肾病患者为研究组,以30例非缺血性肾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血容量、血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恶性患者血容量、血流量小于良性患者,平均转运时间长于良性患者(P<0.05);CTA显示92例确诊缺血性肾病患者肾动脉共188条,其中肾动脉正常147条,肾动脉狭窄41条;CTP、CTA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肾脏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中联用CTP、CTA价值较高。
【关键词】缺血性肾脏病变;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良性;恶性

  缺血性肾脏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肾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引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肾实质损害的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肾脏病变常见病因之一,约90%肾动脉狭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另外还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血栓形成等[2]。缺血性肾脏病变具有良恶性之分,11%-14%终末期肾病由缺血性肾脏病变造成,故需加强早期诊断、治疗[3]。当前,临床诊断缺血性肾脏病变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CT平扫、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等。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常规CT平扫检查易出现误诊、漏诊。CTP可通过团注对比剂、快速扫描技术等,对相关灌注参数进行检测,利于判断血流灌注情况、组织血管化程度等[4]。而CTA可实现CT增强技术与快速扫描、薄层技术的结合,经图像后处理,对各部位血管细节进行反映,敏感度较高。但目前临床就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中CTP、CTA联用价值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122例拟诊缺血性肾脏病变患者,分析CTP、CTA联合诊断效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122例拟诊缺血性肾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以夜尿增多、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症状入院诊治;(2)有明确病理结果,包括手术或肾脏穿刺活检;(3)完成CTP、CTA检查;(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患有凝血功能障碍;(2)合并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3)患有精神疾病;(4)过敏体质;(5)妊娠、哺乳期妇女。其中,男78例,女44例;年龄20-73岁,平均(48.63±12.05)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CTP
  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前空腹8h。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扫描期间屏气。先行CT平扫,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间距、层厚为5mm、8mm,螺距1.5。以高压注射器将5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醇经肘前静脉注入,速率2.5mL/s。注射后,以20mL生理盐水冲管,分别在注射后25s、95s实施肾皮质期、实质期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管电流100mAs,层厚5mm,矩阵512×512,扫描速度1层/s,总扫描时间40s,获得40幅图像/层,经CT灌注软件处理获得的图像,灌注序列经CT perfusion软件打开。经强化皮质边缘选择感兴趣区,计算感兴趣区内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容量、血流量、平均转运时间。
1.2.2 CTA
  注射50mL对比剂,速率4mL/s,自肾上极到神下极进行扫描,注射后延迟8-20s进行CT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240mAs,矩阵512×512,层厚、层间距为1.3mm、0.6mm。造影剂充盈高峰期,采集连续原始数据,经计算机后处理功能获得图像。
1.3 观察指标
  (1)分析122例患者病理结果,以确诊缺血性肾病患者为研究组,以确诊非缺血性肾病患者为对照组;(2)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CTP参数,包括血容量、血流量、平均转运时间;(3)分析92例病理确诊缺血性肾病患者CTA检查结果;(4)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P、CTA单独与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肾脏病变及良恶性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100.0%。阳性预测值?= 真阳性例数 / (真阳性例数 +假阳性例数)。阴性预测值?= 真阴性例数 / (真阴性例数 +假阴性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s)表示,以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及分组
  122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肾病92例,非缺血性肾病30例。缺血性肾病中,恶性32例,包括肾透明细胞癌20例,嫌色性肾细胞癌9例,肾母细胞瘤3例;良性60例,包括腺瘤34例,错构瘤15例例,纤维瘤11例。以92例缺血性肾病患者为研究组,以30例非缺血性肾病患者为对照组。


2.2 CTP参数结果
  研究组血容量、血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5、16.658、9.391,P=0.000、0.000、0.000);研究组中,恶性患者CTP参数中血容量、血流量小于良性患者,平均转运时间长于良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0、16.383、6.617,P=0.000、0.000、0.000)。见表1.
 2.3 CTA检查结果
  CTA诊断显示,92例病理确诊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88条,其中肾动脉正常147条,肾动脉狭窄41条。其中90例均显示左右各1条肾动脉,2例为马蹄肾各显示4条肾动脉。
2.4 CTP、CTA单独与联合对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效能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P、CTA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肾脏病变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7.83%、90.98%、90.91%、91.30%,高于单独CTP的89.13%、82.79%、88.17%、65.52%,高于单独CTA的90.22%、84.43%、89.25%、68.97%。见表2、表3.


2.5 CTP、CTA单独与联合对缺血性肾脏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P、CTA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肾脏病变良恶性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67%、86.96%、85.29%、91.68%,高于单独CTP的85.00%、80.43%、85.00%、71.88%,高于单独CTA的83.33%、80.43%、86.21%、70.59%。

3 讨论
  CTP主要是在对比剂静脉注射同时,连续不断扫描选定层面,以获得该层面内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肾脏灌注曲线,诊断肾动脉狭窄。而且,CTP可定量诊断肾脏血流动力学及功能改变,能对血液中氧、代谢产物经主动脉输送至各组织细胞进行转化的过程进行反映,利于判断肾脏功能状态。而CTA可经注射造影剂,获得有效肾动脉、肾实质影像,且能自任意角度旋转观察,防止出现血管影像重叠现象,可定量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而且,CTA检查属于无创性操作,检查期间无需进行动脉插管,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单纯CTA检查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不适用于肾功能受损患者、隐匿血管阻塞检出率不高等。本研究在92例缺血性肾脏病变患者诊断中联用CTP与CTA。其中,CTP常用灌注参数包括血容量、血流量及平均转运时间。血容量主要是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内血容积;血流量为一定时间内流经组织血管结构血流量;平均转运时间则为造影剂经过肾毛细血管平均时间。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容量、血流量更低,平均转运时间更长;且研究组中,恶性患者血容量、血流量明显较良性患者更小,平均转运时间更长,与徐佳佳等结果相符。这说明缺血性肾脏病变患者CTP灌注参数存在差异,且良恶性患者间CTP灌注参数也不尽相同,分析可能是因缺血性肾脏病变中,恶性病变患者血管较丰富,血管内皮细胞未发育完善,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程度不高,组织灌注量较差,导致血容量、血流量下降;平均转运时间延长,血容量降低出现再肾脏早期损害时,也提示肾内小动脉血流速度变小,考虑与肾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此外,CTA检查显示92例病理确诊缺血性肾脏疾病患者共肾动脉188条,其中肾动脉正常147条,肾动脉狭窄41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P、CTA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肾脏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各项单独检测高,且联合检测时特异度下降不显著,说明CTP、CTA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原因在于:单独CTP检查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显示不清、小病灶检出难度大等;单独CTA检查也存在隐匿血管阻塞检出率不高等弊端。而CTP与CTA联合检测,可获得更为全面的肾脏实质血流动力学信息、微血管状态信息,有效评估病情,利于实现缺血性肾脏病变及良恶性早期诊断,为综合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综上所述,缺血性肾脏病变临床诊断中CTP、CTA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诊断效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晨, 姚兰, 陈姝君, 等.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1):1680-1683.
[2]蒋雄京,邹玉宝.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9):835-844.
[3]马娜, 孙由静, 任俊红,等. 老年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皮质血流灌注的特点及其与分肾功能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8):628-633.
[4]李卫来, 李琳, 李岩,等. 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J]. 河北医学, 2018, 24(6):1004-1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