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手段与普放手段诊断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余恒丰
[导读] 探究CT手段与普放手段于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价值。

余恒丰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广东佛山528318)
【摘要】目的:探究CT手段与普放手段于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110例,依据患者入院序号划分小组,试验1组55例予以CT诊断,试验2组55例予以普放诊断。结果: 经CT诊断共确诊53例,其中结核病患者10例,肺部炎症患者24例,良性肿瘤患者10例,肺癌患者7例,其他2例;可见病变组织边缘毛刺、团块情况;经普放诊断共确诊43例,结核病患者10例,肺部炎症患者18例,良性肿瘤患者8例,肺癌患者6例,其他1例;试验1组诊断精准率高于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手段、普放手段于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CT诊断精准性更高。
【关键词】CT;普放手段;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价值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为临床常见肺部疾病,因疾病潜在危害性较大,为多种肺系炎症、结核病、支气管癌独立风险因素,需针对病灶进行早期诊断,开展早期诊疗对策,提高预后疗效[1]。既往临床医学针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多采用普放手段,借助胸部X线探查病灶情况,但于临床应用中发现,普放手段针对病机复杂病灶误诊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受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完善,多层螺旋CT技术优化,于肺系疾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反馈,针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借助CT进行影像诊断,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精准性[2];现研究笔者特针对CT检验与普放手段诊断有效性进行平行比对,开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110例,依据患者入院序号划分小组,试验2组55例,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2-64岁,中位数(38.52±0.42)岁,入院诊断:结核病患者11例,肺部炎症患者25例,良性肿瘤患者10例,肺癌患者7例,其他2例;试验1组55例,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22-64岁,中位数(38.52±0.42)岁,入院诊断:结核病患者13例,肺部炎症患者22例,良性肿瘤患者10例,肺癌患者8例,其他2例;将2组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患者病历资料做统计分析,差异均衡(P>0.05)。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由相同影像科人员进行相关检查,试验1组患者给予CT平扫加增强检查,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病灶部位进行平扫,设置管电压为130kV,管电流为65mAs,依据患者病灶情况,合理设置层厚参数,临床建议层厚为8.0mm,于胸部平扫后给予患者造影剂,开展增强扫描,于患者肘部静脉注射300mg/ml碘佛醇造影剂,注射剂量为100ml,设置注射速度为3.5ml/s,要求于造影剂注射后30s内采集影像图片,传输至后台进行图像分析;
   试验2组患者给予普放诊断,借助飞利浦DR机胸部X线检查,设置管电压为117kV,管电流为500mA,指导患者呈站立后前位,摄胸部正位片,设置管电压为125kV,管电流为500mA,指导患者呈站立侧位,摄胸部侧位片;2组患者所得图像均由相同影像科专家进行阅片。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配对卡方检验,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2.1 2组诊断结果统计:经CT诊断共确诊53例,其中结核病患者10例,肺部炎症患者24例,良性肿瘤患者10例,肺癌患者7例,其他2例;可见病变组织边缘毛刺、团块情况;经普放诊断共确诊43例,结核病患者10例,肺部炎症患者18例,良性肿瘤患者8例,肺癌患者6例,其他1例。
2.2 2组患者检查精准性统计
   试验1组诊断精准率高于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作为临床常见肺部疾病,具有较强隐匿性,肺部左右叶均具有发病可能性,病理表现特异性较低,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多因炎症因子诱导的炎症表现;同时考虑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隐匿性较强,具有癌变可能性,为提高疾病诊断有效性,需开展有效的影像学检查,为疾病诊断提供客观参照。胸部X线作为临床诊断胸部孤立性球形病变常用手段,可针对其基础病变进行探查,但于临床应用中发现,因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涉及病理类别较多,病灶复杂,对临床诊断需求较高,经由普放诊断敏感性较低,临床应用价值受限[3]。临床学者于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中发现,孤立性球形病变病灶伴有毛刺病变,部分病灶伴有棘突状突起、炎性假瘤等情况,考虑疾病发病因素与增生纤维组织具有高度关联性,需采用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灶情况,早期诊断病理类别,开展针对性治疗;CT检验作为临床影像科常用治疗手段,借助多层螺旋CT机,可客观明确病灶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通过评估病灶生理结构,明确病灶形态及边缘情况,进而为疾病诊断提供医学参照,借助较高分辨率及密度对比性,可有效降低诊断漏诊及误诊情况,提高临床检验精准性[4-5]。经研究数据反馈,经CT诊断共确诊53例,可见病变组织边缘毛刺、团块情况;经普放诊断共确诊43例,试验1组诊断精准率高于试验2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 CT手段、普放手段于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CT诊断精准性更高。
参考文献:
[1]樊亚荣.普放手段与CT手段诊断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0):107-108.
[2]张成香.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CT与X线诊断效果比较[J].医药前沿,2020,10(17):53-54.
[3]汪海霞.CT影像技术在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6):133-134,149.
[4]田春艳.CT检查与普放检查在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1):189-190.
[5]覃莹.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诊断中胸部X线与CT检查的应用对比分析[J].家有孕宝,2019,1(5):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