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508)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早期吞咽训练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单一康复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接受早期吞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6.77%,相较于对照组(79.03%)而言效果更为理想,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仅采用康复护理的方式而言,早期吞咽训练联合康复护理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加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速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期吞咽训练;康复护理;脑梗死;吞咽障碍
引言
脑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病症,不管是致残率,还是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将产生严重的危害。近几年来,伴随我国医学水平不断升高,脑梗死的病死率虽然有显著降低,但是致残率依旧存在居高不下的特征,特别是吞咽障碍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且产生和患者假性球麻痹以及真性球麻痹之间有密切关系,所谓真性球麻痹代指由于机体产生延髓受损,造成声音嘶哑、吞咽苦难以及摄食困难等诸多症状。一般情况下,脑梗死之后患者产生吞咽障碍,若没有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有概率会引发吸入性肺炎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而,本文即讨论早期吞咽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在治疗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随机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53岁至79岁之间,平均值为(64.5±11.5)岁,患者吞咽功能级别情况如下:Ⅱ级患者28例,Ⅲ级患者16例,Ⅳ级患者13例,Ⅴ级患者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在53岁至81岁之间,平均值为(64.9±10.8)岁,患者吞咽功能级别情况如下:Ⅱ级患者25例,Ⅲ级患者17例,Ⅳ级患者14例,Ⅴ级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以及吞咽功能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包含如下方面:第一,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和患者开展交流以及沟通,详细分析患者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特别是内心想法,全方位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疏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并解决问题,消除患者内心紧张的情感,使得患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第二,饮食方面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必要营养摄入基础上,结合患者个人偏好,为其设计食谱,建议多食用均匀且浓稠的液态食物,尽量规避引用稀水、干样食物或是过热的食物,进食过程中,保护患者保持坐位或是仰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喂食尽可能缓慢,使得患者咀嚼时间以及吞咽时间得到延长,完成饮食之后,需要及时为患者清洁口腔,以免出现误吸或是反流等症状。第三,常规性训练,帮助患者进行下颚功能性训练,包括微笑、吸吮、张口、吞咽等基本动作,并引导患者用力舔上颚,同时进行卷舌、伸舌等锻炼,强化舌肌肉。另外,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按摩舌肌两侧,并适当为患者提供甜、苦、辣等味觉方面的刺激。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开展早期吞咽训练:第一,吞咽训练,定期锻炼患者口腔附近以及舌肌群肌,包含下颌的张开与闭合、口唇张开与闭合以及舌部运动训练,然后利用棉棒蘸取少量冰冻水对患者咽后壁、软腭以及舌根进行适当的刺激,并指导患者训练吞咽作用,引导患者正确咳嗽,及时排除患者气管之中存在的异物,令患者逐渐建立防御反射,改善患者咽喉闭锁。第二,摄食训练,结合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适当开始摄食训练,即保持坐立,维持颈部微微前屈,躯干与颈部维持一定角度,通常取45°,然后将患者喉部上抬,使得食物顺利进入食管。部分无法保持坐立姿势的患者,则保持仰卧位,抬高身体,利用枕头天高患者偏瘫一侧,前屈头部,以免颈部后身,避免误咽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的指标具体包含患者治疗效果:效果显著:患者拔除胃管之后,患者能够自主正常吞咽,饮水过程中没有呛咳的状况,患者洼田饮水实验评估结果为Ⅰ级。效果一般,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显著改善,洼田饮水实验评估结果为Ⅱ级。无效果:患者吞咽障碍没有变化,甚至有恶化趋势,洼田饮水实验评估在Ⅲ级至Ⅴ级。
1.4统计学方式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开展统计以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现为(平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x2检验,通过百分比(%)方式表示,如果检验结果为P<0.05,则可表示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治疗效果角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6.77%,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则为 79.0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png)
\3.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碍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病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与许多位置损伤,例如 大脑皮质、皮质下的纤维以及延髓吞咽中枢之间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由于患者脑梗死之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一般依靠胃管摄入,不只是难以满足机体营养的实际需要,有较高概率可能产生营养不良的状况,同时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呛咳以及误吸等并发症该,且可能是导致患者的死亡的关键原因。故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有研究证明,早期康复护理不仅有助于修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并改善患者集体活动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脑梗死出现之后24小时至72小时属于大脑皮质层运动区功能恢复与重构的关键阶段,且梗死区域对相应的肌肉应用越是频繁,预后恢复效果也就越为理想。且早期吞咽的训练普遍是运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代偿功能以及充足功能为主,尽可能将时间窗向前移动,以优化患者神经功能。不仅如此,早期吞咽训练活动之中,对目标吞咽有关肌群开展训练,基于此然后开展呼吸、面部运动训练工作,能够有强化兴奋性以及协调性,使得吞咽的发生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改善吞咽有关神经功能。本次研究之中,相比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77%,证明对患者早期开展吞咽训练能够有效令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优化,重点在于通过重复性的联系,锻炼患者喉部、舌体与下颚,以令吞咽肌群协调性得到提高,进而优化有关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早期吞咽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工作开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冰, 党庆浩, 周光. 早期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康复预后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20年35卷8期, 400-403页, ISTIC, 2020.
[2]陈春秋, 陈小玲. 功能训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促进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 作用观察分析[J]. 医药前沿, 2018, 8(004):122.
[3]刘玲, 李欣. 利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出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实际价值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05):90.
[4]杨荣霞. 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20):3395-3399.
[5]霍佰慧, 张伟滨, 齐海瑞,等. 吞糊实验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的指导效果[J]. 护理研究, 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