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芳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目的:本文简要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之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本次试验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前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72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的采血方式将受检者分为的末梢血组以及静脉血组,每组受检者86例。其中,末梢血组受检者接受末梢采血,而静脉组受检者接受静脉采血,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液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以及临床运用价值。结果:从检验结果而言,末梢血组受检者与的静脉血组受检者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四项指标方面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本次研究显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静脉血血常规检验不管是精确性,还是稳定性,都较末梢血组更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
引言
血常规属于临床诊断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借由血常规检验受检者当前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值水平,为病症的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供应关键数据作为诊断参考。血液常规检验之中,运用较为频繁的血液标本以动脉血、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为主,其中又以静脉血以及末梢血运用最为频繁。至今,学界关于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该愚弄末梢血还是静脉血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另外,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点检验结果是否会产生变化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为了加强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并提高血常规检验临床运用价值。为本次研究即详细讨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72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检者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每组86例。其中末梢血组中,男性受检者46例,女性受检者40例,受检者年龄在19岁至76岁之间,平均值为(38.64±3.75)岁。静脉血组中,男性受检者48例,女性受检者38例,受检者年龄在18岁至74岁之间,平均值为(38.76±3.82)岁。两组受检者在年龄、性别结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价值。所有受检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目的以及预期效果,自主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末梢血组血常规检验方式如下:末梢血组患者结束末梢血采集,具体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利用一次性安全末梢采血针于患者指尖位置采集末梢血,总计采集60ul,之后将收集的末梢血置于包含ETA-k2抗凝剂的抗凝管之中,同时摇晃抗凝管。
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方式如下:静脉组患者接受静脉血常规检验,具体方式如下:护理人员运用真空采血管在凌晨采集受检者2mL空腹静脉血,之后将采集的静脉血置于包含了ETA-k2抗凝剂的抗凝管之中,并摇晃抗凝管。
护理人员完成两组体检者血液标本采集之后,由固定血常规检验人员运用SYSME-5003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设备依照血细胞分析设备的规范操作程序予以血常规的检验,且需要在血液样本采集之后2小时内即结束血常规检验。
1.3观察指标
本次观察指标具体包含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四项指标,通过对比两组受检者差异,明确两种检验方式的运用价值。
1.4统计学方式
本次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予以统计以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利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同时利用t予以检验。计数资料则表示为百分比形式(%),通过卡方予以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即证明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方面,静脉血组较末梢血组而言更低。而在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三项指标方面,静脉血组数值相较于末梢血组而言更高。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png)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运用较为频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内容,近些年来,伴随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血液分析设备在临床中的运用愈渐频繁与广泛,血液分析设备在临床中的频频运用使得血常规检验指标数量也日渐丰富。血液之中有形成分包含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均为血液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对象。全自动血液分析设备包含血细胞分类,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其余有关计数参数等,许多病症在机体之中的改变能够通过血常规检验进行判断,
而针对血常规检验,一般情况下,采集的血液标本以受检者末梢血以及静脉血为主,其中末梢血运用采集针刺破患者指尖,以采集局部毛细血管的血液。尽管之间末梢血的收集方式更为便捷且迅速该操作方式更为简单、患者疼痛感轻,但是采血量相对较少。然而从采集的流程而言,因为受到毛细血管血液流速过于缓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所采集的末梢血样本均是经过挤压之后所获得,这就导致末梢血内出现一定的组织液,可能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静脉血的采集难度较高,且采集需要的时间较长,整体稳定性方面较末梢血液更为理想。不仅如此,因为开展静脉血采集过程中,普遍为肘静脉血,可以明显加速静脉血的采集速度,容易受到静脉血血液活动程度的影响,使得静脉血不容易受到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也有显著提高。
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样本与静脉血样本检验结果之间差异十分显著,除了末梢血容易受到其余组织液或是局部反应所产生的影响白细胞数之外,末梢血自身血液循环活动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检验结果也与静脉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仅如此,末梢血液有较大概率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检验者情绪以及应激反应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干预,导致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大幅降低。
综上所述,相较于末梢血而言,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精确且可靠,在控制方面也更为理想,具有优秀的重复性。故而,医护人员开展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临床应用静脉血,效果更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努尔比叶古丽·吐尔逊. 比较分析使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008(003):P.175-175.
[2]张丽君. 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017(030):48-49.
[3]梁杏, 黄雅静. 心理因素影响兔唇患儿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结果比对分析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 v.15(14):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