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琴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目的:探究胸部X线与CT在周围型肺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实验研究,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采用X线诊断方式,实验组采用CT诊断方式,将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洞征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性显著,具备对比分析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洞征,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CT诊断;周围型肺癌;应用价值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hest X-ray and CT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hest X-ray and CT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0 to September 2020, 50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ere collected. CT and X-ray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25 patients with CT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5 patients with X-ray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scovery rate of vacuole sign, leaf sign, burr sign, empty sign and pleural depression sign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CT imaging can diagnose the condi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lung cancer, improve the diagnosis rate of the diseas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
Key words:
imaging features, Peripheral lung cancer, diagnostic value
肺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周围型肺癌是其中一种,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1],它的恶性程度较高、转移早、倍增时间短,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降低临床治疗有效率,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受到相关医学专家广泛关注[2]。本院将以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并深入探究CT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区间在3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8±2.39)岁。实验组:女性13例,男性12例;年龄区间在41-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9±2.47)岁,P>0.05,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差异性不明显,不具备对比分析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数字化X线摄影,使用仪器为西门子翼龙双板DR,进行胸部正侧位置进行摄片,并严格按照设置参数,最后以人工设置或自动曝光方式对患者摄影部位进行成像处理。
实验组接受CT诊断,具体措施:使用仪器为GE Bright Speed16型CT扫描机,对患者胸部进行平扫,重点扫描其肺尖以及膈肌部位,准确设置仪器参数,在重点位置可将参数设定为2mm厚度,并对患者进行薄层扫描,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图像清晰度,进一步提升分辨效率。
由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总结,并由3位资深专业医师对患者图像结果进行分析,以至少2位医师一致诊断结果为准。
1.3观察指标
由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测指标进行记录,其中包括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洞征,并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各指标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信息表示为(x±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信息表示为(%),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提示数据结果差异性显著,具备对比分析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空洞征检出率明显低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差异性显著,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在环境、空气等不良因素影响下,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周围型肺癌发生于三级支气管以下[3],肿瘤细胞逐渐蔓延,使管腔出现引流不畅以及阻塞等情况,延长致癌物质在呼吸道停留时间。
近年来,临床上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这种方式具有成像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但通过对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数字化X线摄影对较小病灶以及重叠病变诊断效果并不理想,且很难进行区分和显示,这种情况将会提升误诊率,同时这种方式对患者胸膜以及纵膈难以有效成像,进一步加大肺癌诊断与鉴别难度。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CT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到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并且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3]。相关研究报告显示,CT诊断可以明确患者纵隔以及肺门中的肿块、淋巴结等情况,与传统数字化X线摄影相比,其优越性以及诊断价值更高。相关医学专家表示,依据周围型肺癌病理特征将其分为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以及空洞征等,而CT诊断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准确显示患者不同程度病理特征,充分满足现代医学诊断鉴别标准,对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本次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影像学检测指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性显著,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周围型肺癌诊断过程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方式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提升影像学检测指标检出率,最大限度上减小误诊、漏诊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萍, 殷俊.影像学联合多项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误诊率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13(3):16-19.
[2]张敬辉.周围型肺癌行X线摄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的特征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7):101-102.
[3]马长顺, 崔世鑫.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CD14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 2017,23(7):1077-1080.
[4]王吉辉.X线片与多层螺旋CT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价值对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