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疼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陈忆筠
[导读] 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疼的研究进展
陈忆筠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999)
【摘要】:腰痛属于中医“痹症”、“腰痛”的治疗范畴,其中以血瘀气滞寒凝血瘀型慢性腰痛最为常见,多因长期体力劳损或遭受风寒湿邪邪气入侵所致而可导致寒凝经脉瘀结、气血瘀滞失中、血瘀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称为痛回。本文探究针灸、推拿等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疼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气滞血瘀;腰痛病;中医护理
   
   腰痛是指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由于各种因素,腰部血液、血液流动不畅,或得不到滋养,导致腰椎或脊柱旁部位疼痛。其中,坐姿差、体力劳动者最容易出现腰痛[1]。《金匮翼》则云:“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疼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西医疗法治疗腰痛多以治疗止痛消肿为基本原则,治标不治本,虽然可能一时有效控制局部患者疼痛,但易引起反复,长期使用效果差。临床对由于气滞经络血瘀所致腰痛颈椎病患者在进行常规中医治疗的基础同时还可给予传统中医辩证调理施护,对急性背部腰痛的化瘀止痛、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等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现对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疼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针灸护理
   针刺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周围神经根部的炎症、水肿,解除肌肉粘连;通过改善神经突起与周围神经核和根的密切关系,调节周围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生物化学性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免疫介质。庄子齐[3]等通过长期临床医学试验,观察到了针灸穿刺法以夹穴疗法为主体的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应用疗效,以及对临床白细胞中血介素-6(il-6)和临床血液流变学两个指标的明显影响。方法将气滞血瘀型急性腰疼晚期患者30例随机检查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单刀针刺切除夹脊(夹脊、外丘、卫中、下溪)针灸为主;四个对照组分别采用多种常规方法针灸穿刺(阿是穴、大别山厂术、慈义、桓条、卫中、阳陵泉、格殊)。30天为一整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根据临床诊断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疼痛、il-6及临床血液流变学五个指标的诊断改善变化情况。结果:临床治疗试验组平均治愈率43.3%,对照组平均治愈率0.0%,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医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腹部疼痛综合评分、直肠大腿屈肌抬高能力试验综合评分、主要症状临床体征试验总分均均未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结束后,除直腿抬升试验得分外,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两组治疗后的血沉方程k值、全血比高切值和在治疗之前都有所改进,差异比较显著(p<0.05,p<0.01);治疗结束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在治疗前均有改善,对照组与治疗后的比较,沉降方程k值、全血比粘度高切变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比较显著(p<0.05,p<0.01)。结论:针刺夹穴对血瘀性腰椎间盘突出有显著疗效,症状明显改善。其作用原理可能是血流变量的改善,以及消除神经根炎的功能。
2.推拿牵引治疗
   付希满[4]用拉压复位方法治疗腰疼1000例,优86例(87.%),良11例(1.1%),差17例(0.17%)研究指出:由于某种程度上的物理外力作用会直接导致某些人体内部软组织或骨骼的序列发生变形。加压技术能够促使局部埋伏处的突起或腺体改变与局部神经根之间的连接位置,加速神经纤维和循环组织断裂后的修复,消除由于对局部组织损伤严重所致的局部炎症不良反应,并且还可有效避免局部组织之间的反复粘连。蔡宝凯[5]将每位病人个别分为两个对照组,并将其分别划分组成为两个对照组。以常规推拿为主;治疗小组采用五步斜拉方法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9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6.66%。结论:传统的推拿和“五步斜拉法”在临床上对气滞血瘀和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明显改善,但"五步斜拉法"在临床上的疗效比传统的推拿方法要好得多。王峰宫正骨手法与地达万营膏配合治疗血瘀气滞性腰椎间盘突出,并与腰椎牵引疗法进行较量。结果显示,宫廷正骨手法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1.9%,明显超过牵引组的8.83%。
3.问题与展望
   大多数气滞血瘀型腰疼中医护理可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根据病人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经辨证治疗后进行的治疗,可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血瘀型是腰疼的一种重要分类,其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现有关于治疗血瘀型ldh的报道,无论针灸、拔罐、推荐等。拿、内服中药、外用等治疗方法都体现了这一原理。但大多数报道侧重于临床效果观察,对其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干预方法如何起活血通络作用,对血瘀型ldh的动物研究较少。第二,根据查找到的文献,不同的文献在相同的千预方法上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1)纳人的治疗目标多为小型样本,容易产生误差;(2)大多数临床研究都缺乏定性和客观的治疗方法。因此,加大样本量、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价疗效标准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强对机理的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赵定麟.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06.
  [2]韩秀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70-171,174.
  [3]庄子齐,江钢辉.针刺郄穴为主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5,37(9):58-59.[26]
  [4]付希满.拉压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10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85-86.
  [5]蔡宝凯.五步斜扳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