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影响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   作者:朱丽洁
[导读] 分析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影响。


朱丽洁
(都安县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30700)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影响。方法:抽取80例于2019年~2020年期间因急性脑梗死由本院接诊的患者,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前急诊护理,在院前延迟时间、分诊、转诊、采血和抢救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院前延迟时间和分诊、转诊、采血、抢救时间长于观察组;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院前急诊护理,可有效缩短各急救环节的时长,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起积极影响,具备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诊护理;急性脑梗死;相关影响
   急性脑梗死是脑供血不足所致的脑组织坏死,多数患者因为其脑部血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堵塞脑血管[1],导致脑供血不足。在临床中急性脑梗死较为常见,在全部脑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约占50%~60%左右[2],高发于老年群体,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危险系数较大,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在发病后是否能获取及时的救治,院前延迟是阻碍患者接受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有效的护理方式缩短院前延迟对患者的预后具备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通过分析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病症状以及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对该病患者在院前延迟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但上述因素难以控制。通过急救系统的关键环节急救护理缩短院前延迟,效果较明显。鉴于此,本文针对2019年~2020年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急救护理研究,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抽取2019年~2020年期间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照计算机随机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中男患22例,女患18例,最小年龄53岁,最大年龄79岁,中位年龄(60.89±2.65)岁,NIHSS评分在8~22分之间,平均评分(14.56±5.32)分。观察组中男患21例,女患19例,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60.99±2.88)岁,NIHSS评分在9~22分之间,平均评分(14.63±5.85)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判定标准;通过CT检查和头颅MRI检查可证实;NIHSS评分在5~25分之间。排除标准:同时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脑出血者;患有溶栓禁忌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抵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遵医嘱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程序,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心电监护。达到医院后实施急诊绿色通道,立刻检查凝血、头颅影像等。观察组实施院前急诊护理:(1)创建急性脑梗死的院前救治小组,需要全部小组成员参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组内成员快速、准确的处理疾病的能力。(2)在小组成员接听急救电话后,保证在5分钟内出诊,迅速赶往现场,在途中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对其进行急救操作,例如:安抚患者的情绪;转动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发生窒息等,与此同时对其病情有初步了解,准备好急救。(3)抵达现场后,配合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快速检查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呼吸道、肢体活动、语言情况等,然后开放气道,实施吸氧、吸痰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展开救治,携带监护仪、氧气包、急救箱等,在患者出现突发性病情变化时可做相应处理。(4)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接受患者的3分钟内对其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同时即刻与各科急救单元取得联系,保证患者在入院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5)创建时间追踪表,从开始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至院内开展溶栓治疗,进行全程追踪的同时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各环节有据可查。
1.3判定标准
   院前延迟时间:发病至就诊时间。详细记录分诊、转诊、采血和抢救时间。并对其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数据,()代表计量资料平均数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χ2:组间比较,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
   观察组的延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院前延迟时间比较(%)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供突发性中断后致使的脑组织坏死,具备高致死率、高死亡率、发病突然、发展迅速等特点[4],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数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有临床研究显示,人体各组织在缺血情况下的耐受度有明显差别,其中小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为10~15min、大脑为5~10min、延髓为20~25min[5],早期该病患者的脑组织中的神经元依旧具备存活的可能性,若可及时对脑组织血供进行恢复,可对神经功能的损伤起抑制作用。所以,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可确保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质量,为改善其预后康复起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常规急救护理不能使患者的救治时间有效缩短,同时患者病情处于进行性加重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6]。因此,本院对优化了院前急救护理,挑选具备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建立小组,量化并设计服务流程,有助于缩短现场评估、检查、转运、抢救等各个过程所用的时长,确保患者在有效时间内的得到对应治疗,保障恢复大脑功能。与此同时,因为急诊工作量较为繁重,对急诊护理人员学习专业技能和先进的急救技术产生影响,经过优化后,定期对小组成员开展组织培训,以保证每个组员均可掌握急性脑梗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准确、快速处理疾病的能力[7];在赶往现场途中对患者技术进行有效指导开展急救措施,便于尽早了解患者病情,可作为现场急救的良好基础;到达现场后,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病情展开评估、处理,并与各个急救单元取得联系建立多学科合作,可有减少院前延迟时长;实施全程准总可进一步使各急诊环节规范化,确保患者接受的救治质量。本次实验结果可证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院前延迟时间为(2.36±1.42)小时较低些;分诊、转诊、采血和抢救时间较短,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为优秀(P<0.05)。表明了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检查、评估、处理、转运各环节的时长,进而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救治时长和总抢救时长,做到治疗时长最短化、救治流程最优化。同时,开展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强化医护人员的时间观念,使院前抢救程序更为程序化、条理化、标准化,增加宝贵的院内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可最大程度缩短院前延迟时间,有效改善其预后康复效果,减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之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少青,曾艳,杨露.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02):258-259.
[2]潘小美.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相关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5):159+161.
[3]皮玲丽,李丹卉,谭薇,陈晖,张继文,彭刚刚.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6):55-58.
[4]戴倩.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6):100.
[5]赵雪梅.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院前延迟及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5):152+156.
[6]刘芳,施玉林.改良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与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9):156-157.
[7]荆莉萍.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5):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