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1期   作者:傅晓
[导读]

傅晓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淄博2554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肿瘤护理中采用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分析对象均选取于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计60例,研究开始于2020年2月,结束于2021年2月,研究期间为了深入探讨PICC的应用,本次使用对比的研究方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30例患者划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另外30例患者采用PICC护理模式划分为研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并记录护理期间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感染率、治疗有效率等,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3.33%(1/30)、23.33%(7/30),前者为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后者为参照组感染率,两组相比,后者有明显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96.67%(29/30)、70.0%(21/30)分别是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前者与后者相比有绝对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中采用PICC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感染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可在今后护理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肿瘤护理;PICC;应用
引言:为了深入探析肿瘤护理中采用PICC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完成对比研究,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将30例患者分到参照组和研究组。34岁是本次纳入患者的最小年龄,75岁是最大年龄,平均49岁。研究中可将资料进行比较。
1.2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参照组的护理工作。研究组则使用PICC护理模式,具体实施如下:(1)护理人员要抱以积极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在此过程中讲解PICC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一方面提高临床配合度,另一方面提高治疗效果。(2)在穿刺操作时,患者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地疏导工作,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观察患者状态,确定稳定后进行穿。(3)在穿刺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完成穿刺后进行消毒,并采用肝素进行封管[1]。(4)患者接受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并进行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尤其是药物更换期间,护理人员要进行导管固定情况的详细检查,避免脱落。最后,治疗效果达到满意程度后,需进行穿刺部位的消毒,并拔管止血,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无菌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感染率,采用(感染人数÷总人数=总感染率)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后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护理后的治疗效果,采用显效、无效、有效三个等级进行表述。患者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且无感染现象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部分患者发生感染为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为达到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后的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较多,主要以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为主,为了便于分析和对比,将所有数据纳入计算机中,并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整理,在表达计数资料的过程中使用百分比完成,数据检验采用X2完成,而计量资料的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标准差(±)完成,采用t完成数据比较。如果数据比较时存在明显差异,就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护理方法实施后对比2组患者感染率
   采用PICC护理的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为(3.33%);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的参照组,有7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3.33%);以上数据相比,前者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生活节奏、饮食结构、工作压力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肿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就肿瘤患者而言,疾病发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降低,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临床中为了促进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需加强护理工作的实施,就PICC护理而言,其是一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采用该护理模式后,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本研究过程中,对研究组患者采用PICC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患者的感染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采用PICC护理模式可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够避免感染的发生。以往采用的护理模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这就会造成选择血管的损伤,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加,且产生多种不良情绪,不利于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PICC护理模式实施后,减少了穿刺次数,患者血管受到的刺激和身体的损伤明显降低。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明确穿刺点,并进行穿刺点的消毒处理,从而避免感染的发生。患者接受穿刺后,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预处理工作,提前进行预防感染的护理工作[3]。另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导管的护理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使用PICC护理模式进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青青[1],徐畅[1],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9)
[2]吕建荣[1],东雪莹[1],浅析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
[3]青艳[1],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