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
(哈尔滨市盲人中医按摩学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近两年于本所收治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推拿治疗、常规健康教育,将ODI评分和VAS评分、临床疗效作为两组患者应用的评价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时,推拿治疗可以将患者疼痛症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患者腰部功能活动改善至最佳,不断提高患者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治疗
在临床常见疾病中,慢性腰肌劳损经常发生,主要是腰部肌肉和韧带等慢性损伤,由于人们体力劳动和站姿等时间过长【1】,极容易造成软组织疲劳性损伤,在症状表现中,主要体现在腰部酸痛这一方面,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拿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临床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5例、15例,最低年龄为30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50.38±3.59)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7例、13例,最低年龄为31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50.75±3.56)岁。为确保组间基线数据并不会影响后续研究所得数据的公正性,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验所得数据提示P>0.05。
1.2方法
采取规范健康教育为对照组,也就是引导患者定期到本所接受健康教育,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将慢性腰肌劳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告知于患者,引导患者树立高度的自信心。同时,应告知患者久坐、长时间驾驶等危害性,以免造成病情的加重。在患者正常休息的基础上,应适度进行卧床休息。采取推拿治疗为观察组,旨在确保患者腰部肌肉痉挛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并实现对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调节。在放松软组织的手法中,取患者俯卧位,医生应对患者腰部压痛点予以明确化,在压痛点和周围,借助按揉、弹拨等方式实施治疗,其中,按揉时间应为10分钟【2】,弹拨应坚持5分钟左右,最后在腰部采取擦法,在患者皮肤感到透热即可停止。在小关节紊乱调节的手法中,取患者侧卧位,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棉签,加强腰部斜扳法的应用,左右各进行1次。此外,如果经过两周推拿治疗后患者腰痛症状尚未得到减轻,应口服芬必得,2次/天,或者对扶他林软膏进行外用,3次/天。
1.3观察指标
首先,在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情况方面,主要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数量表(ODI)【3】,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其次,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方面,主要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计算用“±s”表示。定性数据用“X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对比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并不大(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腰部疾病中,慢性腰肌劳损比较常见,基于中医学视角,属于“痹症”、“腰痛”等范围,分析其病机,主要体现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基于现代医学视角,在长期不良姿势和急性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下,再加上治疗不及时,极容易使腰部肌肉被动牵张或收缩状态越来越明显【4】,造成微循环障碍,在神经末梢刺激下,引发腰骶部疼痛症状。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时,推拿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将肌肉痉挛程度缓解至最佳,而且还可以将腰部软组织的痛阈提升上来。与此同时,借助推拿治疗,可以迅速修复患者受损的腰部肌肉、受损肌纤维的肌力,为患者腰部功能活动的提升创造有力条件,在整体上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英, 黄锦文, 庞贞兰,等. 推拿疗法配合中药自热贴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10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 v.36;No.254(04):90-92.
【2】张子震, 李宝柱, 王静. 针灸推拿联合矫形鞋垫治疗扁平足合并慢性腰肌劳损49例[J]. 安徽医药, 2020, 024(006):1168-1171.
【3】邱文梅, 潘华山, 黄述平. 肌肉松解手法治疗运动性腰椎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 科技视界, 2020, No.304(10):189-191.
【4】杨凤梧, 罗张进, 黄作醒,等. 中药外敷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023(001):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