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退黄治疗中如何重用赤芍.金钱草方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1期   作者:王史军
[导读]
             王史军
(广元市旺苍县五权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628213)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肝脏传染性疾病,发病原因为肝炎病毒感染。黄疸是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之一,其他还包括厌食、乏力、食欲下降、腹部胀痛不适等症状。既往临床西医治疗多采用腺苷蛋氨酸、苯巴比妥等药物退黄,但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部分患者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若改变用药剂量及频次或可对临床治疗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负面)。近年来随着祖国中医理论逐渐在医疗领域大放异彩,有学者认为应用中医方法干预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或可获得更优效果。因此,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中医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的治疗方法,通过着重为朋友们阐述重用赤芍、金钱草方的作用及意义,使读者掌握中医“退黄”的方式方法,在今后面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 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归为“黄疸”、“臌胀”、“胆黄”等范畴,《伤寒论》 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因此提示黄疸的发生原因在于湿热疫毒对中焦脾胃造成侵犯,肝胆随之受损,胆汁未能够循常道从而外溢肌肤并最终导致身目黄染。《金匮要略》有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即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的主要证型为肝胆湿热证。
   据相关资料统计90%以上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患者均属于此证型,仅少部分患者以寒湿、阴黄为主。但应注意的是,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的病因除疫毒、湿热以外,还涉及血瘀、气滞等因素,而病理主要以实为主,久病者可存在正虚情况并处于虚实夹杂。我们可根据中医如上内容知晓,中医中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病位为肝、胆、脾、胃等,并可弥漫三焦,治疗原则包括利湿解毒、清热退黄、凉血活血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切忌盲目选用中药治疗方案,此类病患虽以化湿热、解毒为主要任务,但仍应在用药时考虑湿热的转化之处,即泄利途径。


2. 重用中药赤芍、金钱草方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症状的价值
   上文中我们提到,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时需考虑机体内湿热的转化途径,而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途径即大便、小便,通过二便将湿热排出体外,这就不得不提及本文题目中所指出的赤芍、金钱草二味药材。
2.1赤芍
   赤芍即芍药、川赤芍等毛茛科植物的干燥根,在中医发展进程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性味酸苦、凉入肝脾经,临床功效主要包括活血凉血、清热祛瘀等。《张氏医通》中指出:“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痛,不无瘀血阻滞也”,《本草纲目》云:“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通过上述古籍告诉我们,赤芍是凉血活血之品,对应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因此将其重用于此病治疗中可发挥奇效。
2.2金钱草
   金钱草即过路黄(多年生蔓生草本报春花科)的干燥全草,《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其“一名遍地香,佛耳草······其叶对生,圆如钱,草叶形圆,二瓣对生,生郊野湿地。”《中华本草》等中医古籍中不乏对金钱草的记载,但普遍均认为此药味微甘、性微寒,具有祛风、清热、利胆等功效。
2.3二者联用
   在针对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患者拟定中药方剂时,重用赤芍、金钱草从而突出全方凉血、清热、利湿、活血之功效,从而使患者用药后起到清泻湿热、消毒保肝、利胆退黄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患者的主要发生机理在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胆红素功能障碍(摄取、排泄、结合等),赤芍能够抗菌、镇痛、抗炎,对降低血压、缓解门静脉高压状态、扩张血管具有重要作用;金钱草则可通过对胆道括约肌有效松弛加速胆汁排泄、分泌过程,此外该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菌及利尿作用。
   病毒性肝炎按照微生物入侵及感染情况可分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但不论何种病毒性肝炎均将对肝脏功能造成相应影响,黄疸症状随之发生,而如何退黄已成为现阶段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及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中医层面着重向朋友们介绍了中医对病毒性肝炎黄疸症状的认识,以及在中药方剂中重用赤芍、金钱草二味药材的机理及意义,目的在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应注意若本人或身边亲属出现相关此类病症仍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忌自行盲目用药造成严重后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