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1郝平,2李红杰,3秦敬
[导读] 观察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

            1郝平,2李红杰,3秦敬  
         聊城市眼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循环护理模式,3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良行为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不良行为发生率(14.10%)低于对照组(39.80%),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82.80%)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环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行为,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支持,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循环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
  心血管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率失常等,多发于中老年人,人机体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减退,因此,心血管病人常伴有其他疾病且具有治疗周期长、护理过程工作量大而繁琐等特点[1]。护理是巩固医疗效果最重要的环节,具有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等重要意义[2]。常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负责整个病房患者,可能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临床需要更有效的护理模式巩固医疗效果。研究表明,循环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人性化、专业性强等优势[3]。本研究将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1.27±3.50)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0.81±3.64)岁。两组患者性别比、平均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有研究意义。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确诊为心血管相关疾病;②无瘫痪、行走障碍患者;③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我院研究协议书。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及既往病史患者;②心、肾功能器官严重病变患者;③存在视力、听力障碍患者。
1.3方法
1.3.1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
  ①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脂、心率、血糖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②早中晚巡房,解答患者及家属护理过程中疑难问题;③调整饮食结构,如血脂、血压高患者禁食辛辣油腻食物,血糖高患者禁食高糖食物等。
1.3.2 循环护理模式(观察组)
  遵循:患者风险评估-健康宣教-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模式。具体措施:①护理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风险高患者重点护理。②护理前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宣传、口头沟通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知识讲解。③护理前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考核方式评定其掌握循环护理服务内容,未达标准者不能参加此次研究,防止患者由于医护人员不了解产生焦虑、不信任等负面情绪。④以尊重、体谅、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包括嘱咐遵医嘱、日常巡房、换药、测血糖血压、处理患者疑难问题等;实施责任制,一个护理人员负责患者入院到出院护理,确保护理人员尽心尽责。⑤重视患者日常运动。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伴有循环系统疾病,如易水肿患者,护理时格外叮嘱睡前1h内禁饮,更换衣物轻拿轻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叮嘱患者及家属随身携带急救药并避免刺激患者,防止患者情绪起伏过大诱发并发症;心率失常患者,密切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每天做好记录并交于主治医生。⑥每周由患者匿名填写我院护理人员评价表,包括是否按时巡房、护理态度、是否及时解决患者需求、是否及时传达医嘱等,护理人员针对不足加以改善并在日常工作中巩固。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不良行为发生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填写我院护理服务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得分<60分,表示不满意;60≤得分<85分,表示基本满意;得分≥85分,表示满意。③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SAS满分为100分,得分<50分,表示正常;50分≤得分<70分,表示轻中度焦虑;得分≥70分,表示重度焦虑。SDS满分为100分,得分<53分,表示正常;53分≤得分<72分,表示轻中度抑郁;得分≥72,表示重度抑郁。
1.5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60例患者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平均年龄、负性情绪评分()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n,%)采用检验,p值以0.05为界限,小于该数值表示差异显著,有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行为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行为发生率(14.10%)低于对照组(39.80%),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观念变化、作息不规律等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4]。心血管疾病类属循环系统疾病且非单一发病,如高血压常伴有肾功能疾病,冠心病常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过程周期长,期间护理尤为重要。有效护理不仅可降低医生工作量、减缓患者痊愈时间,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5-6]。本研究就常规护理模式和循环护理模式作对比,观察应用于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行为发生率(14.10%)低于对照组(39.80%),p<0.05(见表1),表明循环护理模式可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对巩固医疗效果、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积极作用。循环护理模式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知识讲解,增加其对护理专业知识的了解,可减少患者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以积极态度面对治疗及护理工作,行安慰剂效应。护理人员叮嘱遵医嘱,如治疗期间冠心病患者禁止剧烈运动,防止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防止突发情况导致猝死;高血压患者每天保证8~9小时睡眠,防止血压骤升致脑血管破裂,可间接降低心血管患者死亡率。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2.80%),表明循环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及医院的信任,全方位配合医护工作,间接缩短治疗时间。循环护理模式中每周由患者匿名填写护理人员评价,护理人员根据评价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并针对性改善,可更全面了解患者需求,增强医患友好关系,也可使护理人员以更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形成良好循环。顾建丽[7]等研究也有类似结论,此研究通过护理满意度进一步证实循环护理模式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对患者远期预后有积极影响。此外,本研究通过循环护理模式发现,其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正面作用,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治疗过程中宜出现焦虑、烦闷、暴躁等负面情绪,通过护理人员耐心服务,提示阶段治疗效果,始终以温和态度面对患者需求,并叮嘱家属给予鼓励和关心,可使患者对痊愈充满信心,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兰红霞[8]等研究认为,患者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及异常日常行为,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甚至会加重患者疾病发展。因此,通过有效措施合理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可降低患者日常不良行为的发生,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减缓患者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马丽媛, 吴亚哲, 王文,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 23(1):3-6.
[2]朱瑞云, 尤黎明, 郑晶,等. 临床护士护理任务执行频率及对任务重要性评估的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 18(6):781-786.
[3]闫慧霞, 黄爱玲, 景月娟. PDCA循环在心内科新护士护理能力提升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2):297-297.
[4]李建新, 李莹, 刘芳超,等. 中国≥40岁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1):968-974.
[5]段桂华, 尹如琴.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肺部感染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26(6):162-164.
[6]汤丽丽,杨文梓,孙亮.多元护理模式对心血管ICU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1):1240-1242.
[7]顾建丽, 王娟, 王耀曼,等.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养结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河北医学, 2017, 10(256):167-171.
[8]兰红霞, 黄月英, 莫朝媚,等. 探讨循证-情志护理模式在中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8,33(5):592-5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