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与路径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   作者:万广远
[导读] 革命文化孕育、生成、演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
        万广远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革命文化孕育、生成、演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革命文化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历经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传承与丰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胜利的强大武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革命文化意蕴丰富,涵盖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鲜明的群众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甘于奉献的意识、艰苦奋斗的品格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明确意义、丰富内容、拓展手段,不断以党的革命文化教育新成果,引领师生为“中国梦”矢志奋斗。
        关键词:革命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功能  路径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1],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也对当今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追溯革命文化的历史,领会其思想内涵,反思其现实价值,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党的革命文化是一个宏大、系统、前后承接的体系,它既包含思想、理论和制度,又包含地域、事件和人物。它由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相互联系又有独特内涵的革命文化共同组成,又以许多具有较强地域性、阶段性和事件性的红色精神为具体表现。这些红色精神蕴含着一些共同的核心要素,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鲜明的群众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甘于奉献的意识、艰苦奋斗的品格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学习、研究和领会党的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要素。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从各种激荡的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及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成功,他们才能在帝国主义的铡刀前宁死不屈;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无所畏惧;在权力、金钱、美色前头脑冷静;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和物质封锁下不断奋起。井冈山时期,当许多人悲观失望的时候,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革命必胜的远见卓识,回击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长征时期,红军队伍大量减员,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广大官兵仍然不畏艰险,勇于同强大敌人和恶劣环境作斗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为全国工农大众翻身解放的迫切需求”[2]。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党的革命文化的灵魂所在。
        (二)高尚的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的情操,是党的革命文化的基础,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始终。上世纪二十年代,面对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毅然选择把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作为首要任务,勇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们为了寻求真理而孜孜以求,有的不惜远渡重洋。而当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犯中国国土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站在时代潮头,做救国救民的先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发表生命,对外谴责日本帝国主义暴行,对内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并迅速组建东北抗日义勇队、游击队,直接开展对日军事斗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也是在第一时间揭露日军侵略实质,吹响对日抗战的号角。十四年抗战期间,无数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战士,以及根据地人民,为宣传真理而奔走呐喊,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气魄和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的斗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忱,最终齐心协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三)鲜明的群众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程,始终坚持扎根群众、联系群众,从群众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支持,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长征途中,尽管战斗十分残酷、条件非常艰苦、生活极其困难,红军所过之处仍然是秋毫无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理解和热情支持,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全面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干部学校,无论是行军中还是上课的间隙,师生都会深入群众,耐心宣传党的主张,启发民众觉悟;他们帮助驻地老百姓干农活、打水、打扫卫生,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也为自己赢得了稳定的办学环境[3]。在井冈山、在瑞金、在延安、在各抗日根据地、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持,最终也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四)实事求是的作风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历史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曾经数次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挽救了中国革命。毛泽东是实事求是的倡导者,也是实事求是的践行者,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思考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当时形势的“井冈山道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长征途中,面对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带来的亡党亡军风险,党内持实事求是思想的同志们,毅然主张召开了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战略方向问题,避免了与敌正面决战,保存了红军的实力,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总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最适合的抉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精兵简政的策略、游击战略的选择,等等,都是党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必然结果。
        (五)甘于奉献的意识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不缺乏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范例。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和军队,从垂髫儿童到白发老人,从上级军官到普通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或破家支前,或舍生取义。他们服从革命形势的整体需要,而从不计较一己之得失,每每在紧要关头做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壮举。长征中,红34师受命担任后卫部队,全师官兵明知道这是一个“有死无生”的任务,却毅然挑起重担,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顾全大局、英勇战斗,付出了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中央红军突出了重围。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妇女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动员20万人参军,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4]。这些饱含血泪的数字,保证了我军在山东战场的胜利。
        (六)艰苦奋斗的品格
        面对战争年代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生存环境的艰苦,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和军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以苦为乐,谱写了一曲曲“战穷山,降恶水”的英雄之歌。井冈山时期,根据地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生活极其困苦,军民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搞起了生产自救,创办兵工厂自制武器、采集中草药治疗病痛、打破封锁开展白区经济贸易,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外有日军的扫荡蚕食,内有国民党的蓄意断饷,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各根据地均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例,师生在两个月间开垦荒地2万亩,生产粮食6600石,单、棉衣各5000套,每人制作鞋袜和绑腿若干双,全校全年所需肉、菜也靠自己解决。享有盛名的“三五九旅”,更是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5]。
        二、革命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
        第一,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应有之义。革命文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将革命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革命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生动素材。党的革命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沉淀、凝聚和发展形成的。

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群众追求真理、勇赴国难,用行动诉说着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追求,表达着对独立自由、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企盼,践行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同志的友善。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党带领人民大众英勇奋斗历史的真实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为新时期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生动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珍视和汲取党的革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丰富教育内容,推动入脑入心。
        第三,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欠缺的问题,有时还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新媒体形势的出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大学生的思想也更为活跃。另一方面,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较为单一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具有一种天然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击破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清醒剂。因此,开展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亲身感受的过程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破解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难题。
        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尤其是推动革命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第一,培养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养成“信赖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觉悟、政治定力和行动自觉,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开展中共党史教育,让大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营养,从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中感受信念的力量;要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责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不退让,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站稳立场。
        第二,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认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侵蚀,捍卫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高校要挖掘党的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培养和砥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要防范个别大学生思想上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自信,行动上对国家和民族的不维护,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要明确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增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一,增强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高校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知识储备最丰富、自主意识最强的群体,他们思维敏锐、朝气蓬勃,但有时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利益面前迷失方向,造成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缺失,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帮助大学生培养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意识,学习革命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激发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保证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迎上去,成为讲奉献、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第二,增强大学生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观念。开展党的革命文化教育,还要求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养成“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奉献群众”的一贯性。要自觉深入群众,调研、了解群众生活,想其所想,急其所需,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自觉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以及蕴藏在他们之中的宝贵知识,探寻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还要引领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号召他们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意志品质。当前,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愈来愈发达,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越是在幸福美满的理想快要实现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困难少不代表没有困难,困难小不代表容易战胜。必须教育大学生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刻苦自励精神、拼命三郎精神、勤俭创业精神,在艰苦奋斗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拒腐蚀、永不沾,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青春色彩。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平台
        第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形成教师和学生并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分地存在着“重学生,轻教师”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教师网上发布不当言论、课堂传教等现象,都与高校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有关。为此,必须明确高校教师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高校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建立专门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如党委教师工作部)、搭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形成“一手抓学生,一手抓教师”的良好态势。
        第二,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课堂教学是加强党的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将党的革命文化鲜活素材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材,将党的革命文化折射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为民意识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师生头脑,融入日常生活。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堂上的“兴奋点”,如党史知识、英雄故事、革命诗词、励志名言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解决“抬头率不高”的问题,实现党的革命文化潜移默化地传输。同时,还要注意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学生需要什么讲什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此外,高校管理者还应从宏观层面明确革命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定权重;要克服“一阵风”“一窝蜂”倾向,改变过去那种旨在特定时间开展宣传教育的情况,推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党的革命文化教育新局面。
        第三,搭建教育载体和平台。加强党的革命文化教育,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建载体、拓展平台,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一是举办报告会、论坛、讲座,邀请党史专家、英模人物等开展宣讲,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二是组织师生赴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参观考察,让师生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精神。三是举办展览、观影、班会等活动,将党的革命文化转移到展板、荧幕和班会讨论中,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提高党的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成立学习小组、建立主题网站,尤其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通过微信、微博宣讲革命知识,积极参与互动,引领正确舆论导向[7]。五是注重运用党的革命文化新形态,如“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运用发生在当今时代和师生身边的案例来开展宣传教育,让师生通过直观的感受、理性的讨论,学习和发扬这些精神,深化对党的革命文化的认识,求得教育效果最大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就是高校师生的固本之要,同时又是串联革命事业的纽带,是保证一代代革命事业走向成功的钥匙。加强党的革命文化教育,帮助师生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把握革命前辈的人格魅力,铸就自身的广阔胸怀,使师生对“中国梦”的追求成为自觉行动,是高校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N].光明日报,2019-01-09(11).
        [2]肖克.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加快中西部开发[J].中华文化论坛,1996(1):3-4.
        [3]万广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学校干部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142-145.
        [4]韩延明.沂蒙精神的血脉与真谛[J].高校辅导员,2011(5):11-18.
        [5]胡琼.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0.
        [6]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 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 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N].河北日报,2013-07-13(01).
        [7]王炳林,房正. 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