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改革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   作者:鲁红霞
[导读] 《中国古代文学》是当代艺术类高校中地位比较高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深入理解,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修养。
        鲁红霞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   湖北省武汉市    430205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当代艺术类高校中地位比较高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深入理解,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修养。但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部分艺术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有待提高,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意义出发,结合当今艺术类高校教学现状,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改革措施进行简要研究,以促进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成果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探究改革
        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上下千年的文化文学概括,涵盖着较为宽泛的知识领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以及部分的哲学知识,其课程的学习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宽泛、深厚且艺术涵养颇高的特色,其教学过程应该呈现更多的创新融合更多的艺术元素,才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提升兴趣增进成果,所以实现传统教学的突破深入探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艺术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1.1正确了解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权威性高、信息量大,是一门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语言类学科,其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段轨迹清晰展开,将各个时段的文学风格、艺术风貌以及发展背景呈现在大家眼前,并对各个时段的文学典籍以及文学成就进行梳理,同时站在新世纪的角度展开相关分析,能够清晰有效地建立一个古代文学的框架,正确的帮助同学们掌握古代文学基本状况,实现对古代文人的深度了解,同时为自身艺术素养的积累以及古代优秀文学基因的继承打下坚实基础。
        1.2厘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以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以及多个视野全方位地展现了古代文学发展的风貌,同时也多个视角、多种研究方法以及多个线索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内涵,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代背景之下的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得以全面展现,所以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有效的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年代表现与成绩,对不同的文学流派以及文学理论产生切实的共鸣,将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主张进行整理归纳,同时认清其潜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脉络,同时也为自身的艺术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1.3了解古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是学术智慧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的展现,横向上揭示了文学史的演变规律,纵向上打开了文学、艺术学以及哲学融会贯通的大门,为当代的文学发展、创作思路以及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丰富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学情怀,并切实的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情怀发扬和继承,从而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以及学习当中,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夯实基础,奠定根基。
        1.4树立以“史”助“学”的观念
        古人语以史为鉴,意思就是说通过历史的经验和结论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在艺术类高校也同样适用,《中国古代文学》从美学角度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发挥的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文学有着多种展现形式,无论是诗歌还是传记都融合了深度的美感,既有刚柔并济又有风霜傲骨,既有壮烈情怀又有意蕴深长,从美学角度来讲,其真正实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对于艺术高校来讲,这种美感与情怀是灵感的迸发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艺术视角,实现专业拓展。
        1.5为横向对比世界文学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笔,同时也与世界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也为世界观念的形成与建立提供更为切合实际的参考。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还是世界文学,皆为当代艺术高校的学习提供了宽阔的文学视野和全面的知识保障体系。
        1.5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构建了具有中国气韵的文艺理论,增进了民促自信,拓展了空间和维度。无论是过去是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十分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其中的政治特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地域特征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哲理特征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长帆济沧海”;教育特征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情感特征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道德特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文学特征的展现,皆为当代高校学生的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提供了参考。
        二、艺术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艺术类高校学来讲,文化基础薄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专业的练习上,在古代文学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其感悟力和理解能力难以得到真实的展现,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非常枯燥,且其涵盖的课程体系也是比较庞大的,掌握起来确实比较有难度,所以大多数同学都难以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作者的独立解读,也未能对当时的创作背景实现真实的理解,再加上学习主动性的匮乏学习兴趣的浅薄,直接导致课堂效果沉闷,学习成绩难以提升。
        2.2教学方式滞后,吸引力不足
        很多同学提起《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唉声叹气,这其中与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其学术性而忽略了艺术性和趣味性,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参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只会使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并感觉这是一门非常枯燥无聊的学科。其当今艺术类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艺术技能的提升上,致使文学基础课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所以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整门课程的教学既不能实现精讲又无人物行深入拓展,所以学生难以把握古代文学脉络也很正常,这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3缺乏现代教育意识,轻视人文素质
        艺术类高校的育人宗旨是不单单是培育专业性艺术人才,更在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实时的人才,其中的文学素养就是非常重要的体现。高校教育如果过于轻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必定会导致精神文明水平的下滑,致使艺术变得庸俗,变得功利。但在当今艺术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对现代的教学意识还未实现全面地掌握,经常厚此薄彼,并未真正的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中也并未实现深度挖掘,一度出现授课形式化,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
        三、艺术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正确取舍教学内容,实现精华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的涵盖面比较广,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全面地掌握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涉及到全面的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粗略地讲解,很难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只有正确取舍教学内容,实现精华讲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高课堂效率。其实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实现的是作品的品鉴能力以及赏析能力,并深度结合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时代展开作品梳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就可以了,在课堂中应该尽量选择各个代表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典型分析,从而通过这些作品典型实现同类同期同作者的作品覆盖,不但深化了教学意义,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精华讲解,促使中国古代文学深入人心,使其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发挥。
        3.2丰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拥有很大弊端,很难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想要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除了从教学内容上下手,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优质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实现身份的“穿越”,切实的体会课程内涵。且当前艺术高校的教学本身就是灵活且丰富的,如果《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中只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也很难实现突破。
        3.2.1.启发式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根本意义就是实现思想的启发,所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进行前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课程计划,从现实的角度引入古代文学,并实现相应的拓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开启古代文学的教学大门。
        例如在讲解《离骚》的过程中可以由端午节和屈原引入,向学生提问:一个人应当怎样的生,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种启发提问引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将屈原即便面对着坎坷人生路,却依然写出了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过程清晰展现,进一步实现屈原人生价值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获得文学知识。
        3.2.2情境式教学方
        古代文学同现代文学之间的差异较大,而当代学生受到耽美文章的影响较大,所以对古代文学的理解难免有些生涩,这时候展开一定的情景教学可以实现情感与环境的带入,切实提高教学成果。设置情景教学实际非常简单,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影音效果皆能实现氛围的营造,运用该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同时更能实现良好的文学陶冶促进精神感悟的诞生。
        例如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进行音乐视频的播放,将文章中的豪迈气势与震撼程度真实的展现。另外,整篇文章中也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韵味,这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只有通过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理解,才能够促使学生实现深层次的文学提高。
        3.2.3研讨式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所以每个流派每个代表人物之间都有不同的思想表达,而每一个作品当中都富有一定的传奇性。不过这些作品中的观点很可能与当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矛盾,所以学生对于古人的思想和表达可能存在一些不理解的现象,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学生会拥有不同的表达意见,那么在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采用研讨式教学,不仅增进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也会促使其形成独到的文学见解。
        例如在分析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学生对杜十娘的行为很不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她的做法过于偏激,有的同学则认为其宁死不屈做法体现了刚毅的性格,是一种坚韧的表现。所以在对这类有争议的话题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实现了深入地了解,通过社会的背景找到了答案,杜十娘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也会悲惨爱情的写实,当同学们了解了时代背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就多了更多的感悟。
        3.2.5表演式教学
        艺术类高校的文艺气息比较浓厚,所以课堂上利用这种文艺气息进行授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当中很多作品的戏剧性比较强,这时候采用表演法教学不但能够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能体现其中的情节冲突,因此要求学生将教学内容改成剧本实现表演,不但能够深度诠释作品内容,更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从而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跨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3.3适时检测教学成果,实现教学拓展
        良好的教学成果应该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整个过程,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是人物分析的小论文,也可以是作品的赏析和读后感,更可以是同类型作品的搜集和整理,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拓展,而适时的教学成果的检验,也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充满了教学魅力的学科,但很多艺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这门课程的魅力。其实展现这门课程的魅力很简单,抓住教学重点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就能实现精华的提取,并将其中的深刻精神和文学地位体现。只有充分的为学生展现了这门课程的魅力,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果,并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中国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杨璐.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1(04):100-101.
        
课题项目: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校级教研项目《艺术类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改革》
作者简介:鲁红霞(1978.11—),女,汉族,湖北天门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小说与影视创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