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   作者:李小青
[导读] 2016 年 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李小青
        广州工商学院
        2016 年 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课程建设体系。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将德育、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教育环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新时代对经济学专业课教师的使命。如何布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设置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融入也就成了宏观经济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与难点。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思路应该转变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以此为中心,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知识讲解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转变,不仅使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政府和央行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行为、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理论有完整地了解,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分析、评价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 分析和解释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和现象,为学生顺利地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做出贡献。为此,应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出变革:

        一、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置上,增加育人功能,教师由“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育工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增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马列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使学生结合国情对宏观经济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在教学设计中逐步完成知识架构中思政元素的内化,根据宏观经济学自身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在保持宏观经济学在本专业中地位与实现原有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尽量体现课程思政的共性(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和其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个性。另一方面要避免简单粗暴,课程思政并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减少突兀地思政。真正做到自然而然地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做出令学生满意的“思政味”,不仅是课程思政提出的初衷,也是本课程教师努力建设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思政初步探索阶段,虽然思政案例、深入的专题讲解、多媒体影音辅助等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然需要尝试更多、更鲜活的教学方法,发挥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喜欢课程思政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入了解学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同时又要恰到好处地做到“借题发挥”,育人于理。在三个维度上,将以下课程思政的内涵延伸至教学内容设计、师生互动与考核中: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宏观经济学不涉及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代表了资产阶级诉求,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下,批判地学习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揭示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首先,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个人主义往往同资产阶级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反映。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避免学生陷入“个人主义”。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中外对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来自于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梦”、“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经济论述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感,坚定三个自信应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以上三点所形成的“思政目标、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流程”三点进行有机融合。总体上促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内化--课程思政带来学生变化”这一逻辑链条的实现。
三、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将教学方法进一步多元化。包括:
        1.讲:教师课堂讲授多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将此三个层面的思政元素与宏观经济学知识点讲授做到整合、统一,灵活多变,晓之以情,杜绝生搬硬套。
        2.查: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查找思政元素的相关材料,开阔视野,建立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和时事政治等版块的链接。
        3.做:调研,微视频,数字故事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程思政”跳出课本,增加学生体验的多维化。
        4.演:演讲、演出,增加教学趣味性。
        5.论:论文、讨论、辩论、论坛等方式,最终将思政元素内化结果学术化。
        6.走:“三走进”。多开展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企业等社会实践活动,
        7.在翻转课堂、PBL、对分课堂等已成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相关问题。

四、建立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力等多维度延伸,建立能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构成,其中,整个“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学环节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目的在于“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平时考核中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科学观”、“个人品格”两个考核点,并在期末考核中增加思政部分内容。目前为止这种设想比较单薄,因为如何更好地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往往比较困难,即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价值导向”纳入到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是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鉴于此,可以对群体效果和教师的介入与干预对群体“被影响”的程度进行量化。在以后的课程建设中,课程组将逐步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主导的考核多元化。

五、提高任课老师的“思政素养”
        任课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开展及推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系宏观经济学任课教师普遍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但还需要在充实专业知识、提升本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自身素养,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理论、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认识和学习,因此课程组将建立学习机制,不断开展国情党情的通识学习与研究,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勇于付诸实践。或将建立与我校基础部思政相关教研室和专家的合作机制。

参考资料:
1.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张纯记,《高校教刊》,2020.02
2.《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英)改革探究,章丽群 ,《对外经贸》,2018.09
3.《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马艳艳,《黑龙江教育》,2019.08
4.《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朱文蔚,《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09
5.“比较式”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吴万宗,《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5
6.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效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高千惠,《教育现代化》。2019.01



李小青,男,硕士,讲师。1982年生。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商业经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