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形式创新之途径,达家校沟通之目的——基于二年级家校合作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   作者:黎君连
[导读] 二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家校沟通,以通过合作的力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保证。
        黎君连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鹅溪小学 518111
        摘  要:二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家校沟通,以通过合作的力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保证。基于儿童的心理需要,创新家校沟通的形式,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可以让家校合作更加高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家校沟通的形式设计非常重要,这是家校合作效果保证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二年级;家校合作;沟通;儿童心理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是一朵迷眼乱花,发现其中的重点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笔者以为,真正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在关注儿童、研究儿童,在于面向儿童并走进儿童心理,这个途径是多元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家校合作,即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关注儿童的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儿童心智趋于成熟的时间提前,今天的低年级儿童已经表现出与传统诸多不同的方面,因而家校沟通需要创新形式才能保证合作的效果,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
        一、关注儿童生活方式,创新家校沟通形式
        在儿童走进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家庭所起的教育作用不应当淡化而应当加强,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得更多的是家长将孩子送入学校之后,往往会有一种“解脱感”,这种解脱感有两个原因:一是任务上的解脱,即儿童在校的时间是不需要家长们关注了;二是教育上的解脱,认为有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就不需要了。
        问题在于,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当怎么办?事实证明,只纯粹地跟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没有明显作用的,因为家长在自己生活、工作的轨道中,很难因为班主任的言语提醒而有所改变,最有效的切入点其实应当是学生自己,即从儿童生活、成长需要的角度切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得以实现的保证,基于儿童成长需要的家校有效沟通,首先意味着家校沟通形式的创新。
        那家校沟通的形式如何创新呢?笔者的实践感受是:
        其一,个别交流,因儿童个性而选择坦诚交流的环境。
        总有些儿童有着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在进入二年级之后,他们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开始表现出自身个性的一面,而当这种个性不利于儿童自身成长的时候,就有必要进行家校沟通了。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家长对孩子成长有着相当的期待,同时对自身的尊严也比较看重,故让家长在办公室交流孩子的情况,即使气氛再好都难以做到真正的“坦诚”,因此笔者以为这里的形式创新,就在于交流环境的选择。对于学生个性问题,笔者通常都会选择安静、雅谧的环境跟家长交心,这样更容易掌握到幼儿真实的一面,从而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例如,有一次班上一个学生的新削笔刀没了,而怀疑对象是小陈,可是当时笔者很奇怪的,因为这个孩子家庭富裕,根本没理由拿别人的东西。后来就这个话题,笔者约家长周末在咖啡馆见面,由于前面有了初步沟通,所以交流时也就开门见山,而了解的结果是小陈这孩子从小就有乱拿自己喜欢但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习惯。后来家长说之所以愿意告诉笔者这个(因为怕被老师认为孩子有“偷”的习惯),就是看到专门约他在这个僻静的场所,他感觉到到了笔者的诚意。
        其二,集体交流,因儿童共性而创设畅所欲言的情境。
        班务工作总有需要与家长集体交流的时候,最传统的形式就是家长会。但笔者注意到,家长会上多是家长坐在下面跟学生一样听着,班主任在上面口若悬河,但效果有多大,相信班主任们心里有数。同时有一个值得对比的现象是,建立的班级群并没有真正像样的关于孩子教育情况的讨论。像类似于微信群、QQ群这样的信息平台,能够为班级集体交流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一次的尝试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年级学生刚刚进班的时候,我就学生座位在微信群(微信不是好友不好私聊,这杜绝了有大面积的私下意见的情形)里征求意见,结果家长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待意见表达充分之后,笔者故作为难——所谓好的位置就那么多,怎么安排?不如大家再听听自己孩子的意见?到了第二次交流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转换角色,从孩子需要的角度进行思考,于是喜静的孩子愿意坐靠边的地方,喜欢动的孩子旁边让“凶”点的孩子盯着,学习习惯不好的坐组长旁边,基础不好的让成绩好的看着……一个大难题就这样化解了。


        二、关注儿童成长规律,走进儿童心理世界
        家校沟通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这是家校合作的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家校沟通的目的,就是要求班主任把握儿童的成长规律,走进儿童心理世界。
        二年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小学生活的奠基过程,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有两点需要重视,而基于这两点进行家校沟通,可以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点是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年级阶段的儿童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人的评价,而评价来源于教师、同学、家长这三个主要方面,教师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而同学对他人的评价与家庭教育很有关系,本质上其与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一致的。
        为此,笔者在开学初专门进行了一次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结合的家校联系。在QQ群中交流的时候,我明确一个主题——为了人家的孩子,也为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友善地评价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有家长提出中肯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微信群中起到了道德约束的作用,让有些偏激的观点没有了市场,这样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思想。而在与个别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些家长也强调遇到过的有些孩子品格确实不行,忍不住不批评,笔者也劝他们从那些孩子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能让家长之间形成一些谅解。
        第二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体现。除了面向学生的统一要求之外,家校沟通以借助于家庭的力量其实很重要。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的家长教育观念与众不同,他总认为孩子小时候就是要玩,要等到初中高中认真学习才行(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感觉自己就是从初中成长起来的,而他现在又是IT行业里的一个成功人士)。这种情况下,必须面对面的交流,笔者把交流的地址确定在学校的荣誉室,里面有一些从学校走出去的佼佼者的学生介绍,为了让教育有效果,笔者还请了几个老班主任来“客串”,我跟这位家长说孩子小时候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强调如果没有好的习惯,那后来矫正坏习惯就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几个老班主任客串时就结合这些优秀的毕业生,说他们小时候的好习惯,说有些好苗子因为没有好习惯而失去了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机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素材,由不得该家长不信,教育效果好得出奇,后来这个孩子在家校的共同作用下好习惯迅速形成,成绩可谓是一飞冲天。
        三、形式内容巧妙结合,巩固家校合作成果
        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对儿童教育有着数十年的研究,他曾有一个精确的判断,那就是“家庭是生命场的中心,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这样的论断意味着,家庭教育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学校教育就与家庭教育并存,同是教育,家校沟通与合作也就成为必然。
        家校沟通有形式与内容两面,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无须赘述,而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需要得到形式与内容结合的保证。以形式的创新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家校合作教育的内容,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因此形式创新一定是必要的,只有好的、新的形式才能让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处于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中,而这个主动权通常在班主任,因而班主任把握家长的心理其实也很重要,这是设计沟通形式的重要基础。
        有了良好的形式的创新并指向儿童的心理,家校沟通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比如说类似于上面的小陈这样的不良习惯的矫正,其成果的巩固就需要家校两个方面基于学生矫正后的心理需要,进行进一步沟通,以确定进一步的矫正形式。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用微信建成一个笔者和孩子组成的小群,在涉及矫正小陈随便拿人家东西的时候,及时在群里进行沟通,以寻找最佳的教育语言与方式。这一沟通形式只要坚持一个月左右,即可有效巩固已有成果。
        总之,家校合作离不开对儿童的关注,班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成长在幸福、快乐当中,当家校合力都指向儿童的时候,当家校合力切合儿童心理需要时,他们是能够接受的,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对父母教师是非常信服的,当教师、父母、儿童的心理形成共振时,教育效果就得到了保证了。
        
        
        参考文献:
1.徐勤玲. 沟通父母与孩子的心理世界——从《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到家庭教育[J]. 大众心理学, 2015(11):30-30.
2.朱兰翠. 创新家校沟通载体擎起家校共育蓝天[J]. 儿童大世界月刊, 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