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   作者:苏洁
[导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社会思潮。
        苏洁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  436032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社会思潮。它是基于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反思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当下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评价、师幼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课程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认识与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对当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多元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教师角色的多元、知识的多元、教师评价的多元及教育目标的多元等。二是反对绝对、中心、确定、不言自明等,主张不确定性、模糊性、非中心性。三是去中心化、突显边缘与差异。四是强调人文性,倡导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五是强调对话性,倡导合作与交流。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有:
        一、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与生成性
        “目标模式”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影响,虽然已经把情感、态度、价值等非理性的内容加入到课程目标中,但整个课程的实施仍然是封闭的,课程目标的预先具体化、标准化、稳固化,让课程缺乏生机,教师缺乏创造力,幼儿缺乏活力。后现代主义课程否定这种预先设计好的课程的行为目标,提出了课程设计的非线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目的、目标、规划不仅先于行动,也应该产生于行动当中。课程的目标是一个含有不确定性的目标,随着课程的进行,随着教师、儿童及教材的互动,课程的目标逐渐明确,并在行动中不断加以调整。
        所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课程目标的非预成性、非确定性启示我们,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应抛弃课程目标完全事先预定的观念,将预成与生成,确定与不确定统一起来。针对于某一课程目标,如幼儿园的某一主题或某一具体活动,则应是预成与生成的统一,目标的不确定性会更大一些。因为幼儿自身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其生活场景、兴趣、需要也是在变化的,因此在课程中应根据幼儿的生长变化、发展需要及时生成目标,调整原有的预定目标。关键是课程的设计要与幼儿的兴趣、需要相吻合,而不要过于拘泥于预设的目标,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自我成长。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与多样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幼儿园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但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课程内容仅被局限为教师精心准备的专门教学活动;课程内容超载,增加了幼儿不必要的负担等。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多样性的观点启示我们:                                                                   
        第一,增加策略性知识。向幼儿灌输客观现成的知识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我们应引导幼儿获得如何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创造性的认知方式等策略性知识,同时,在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学习中培养幼儿的批判意识以及探究和创造能力。第二,加强人文知识,重视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人文知识的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方向性作用,无论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直观的培养还是品德训练、情感陶冶和个性完善都是其他知识无法替代的。第三,开发本土知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本土知识,它是我们祖辈文化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我们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后现代知识“文化性”、“价值性”的角度出发,本土知识应被开发出来,作为我们幼儿园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与动态性
        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内容的单一化、评价标准的一元化及评价方式的数量化仍然占主导地位,更多的局限于可量化的指标,没有看到幼儿的纵向发展。后现代课程的评价观启示我们:首先,幼儿园课程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教师,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其次,注重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不把评价当作幼儿的最后发展结果,应更多地关注幼儿思考、解决问题上,看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绪及态度上。然后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教师与幼儿是平等、自由、民主、对话的关系
        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幼儿,所以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后现代教育课程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名领导者,但他仅仅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就是说教师与幼儿之间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随着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提出,幼儿为主体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幼儿与教师的地位仍不平等。后现代课程观中关于教师的角色给我们的启示有:
        教师与儿童应该是平等、自由、民主、对话的关系,在此基础下开展活动,教师不能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意愿,恐吓、威胁幼儿接受自己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通过自己的人格与教学风格建立起来的。教师必须关注儿童的内在力量,并用实际行动尊重和保护这种内在力量,把冲突和差异看作儿童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应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冲突,而不应急于作出评判或指导;教师应鼓励儿童创新,允许儿童寻求观点的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教师与幼儿只有在平等、对话的相互交往中去完成课程,才会使课程充满生机。
        以上是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具体观点出发探讨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还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如后现代思维模式,因为思维模式的获得,可以立足万变的情景,灵活解决问题。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所需要的,正是思路上的变革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靳晶晶.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2(4):7.
[2] 张小永.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3):36.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王春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构建幼儿园课程的启示[J].山东教育,2003,(7):11.
[5] 姜勇,郑三元.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后现代运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3):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