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青
赤壁市蒲圻第三小学437300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关 健 词: 语文课堂 诗意盎然 心灵对话
师生对话 自我对话 文本对话
没有诗的生活是单调的,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苍白的,没有诗心的语文老师是乏味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严峻的话题。阅渎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我在教学中重点采用了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努力构建有生命的、有诗意的教学课堂,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中诗意地栖居,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一、在师生对话中,让课堂诗意盎然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积极地打造有趣、快乐、生成、真实、诗意盎然的课堂。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伙伴,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也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是学生资源的开掘者。要真正的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共同进步的过程。当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去调整我们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会发现,课堂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起来。空气自由了,学生的心灵也就随着放松了,情感也便释放了,思维更活跃了,想象力随之也放飞起来了,生命的课堂构成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诵读中,品味到了诗词所独有的平仄韵律。他们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一字一腔,吟诵得有眼有板,颇有音乐旋律的味道。王崧舟老师提出“会心吟诵得其韵”,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一切艺术的灵魂都是节奏。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诵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体会到诗词的节奏音韵。他们逐渐入情入景,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之中。
二、在自我对话中,让课堂诗意盎然。
人们常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面对如此意蕴深厚,丰富多彩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抓住"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在课堂间流淌,让学生在诗的优美意境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如我在上《去年的树》这堂课时,上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决心来演绎这份纯洁的友情。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感动,一起共情。
三、在生本对话中,让课堂诗意盎然。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文化是诗性的文化,汉语就是一种放射艺术光芒的璀璨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是古人用来渲泻他们丰富思想情感的形式。它们或抒发对眼前美景的赞颂,或吟哦失意落泊的愁怅,或表达送别友人的眷念……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很快地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作者相关的各种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品味诗人的情感之美。这些资料可以是当时的背景,可以是与诗人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是诗人的生平经历……如在 《壮丽的青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之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望天门山》时,老师则要引导学生搜集到一些与李白二十五岁初出巴蜀时的作品,从而让学生去体会当时李白的快乐欣喜。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引导学生在网上或是书本上搜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李白送别朋友时的对朋友的敬佩与彼此之间的感情深厚。教学《渔歌子》时,引导学生搜集了解张志和的生平,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教学《示儿》时,引导学生交流收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品味陆游那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处于一种被动而僵硬的学习环境之中。语文课堂的艺术是贯穿整节课从始到终的一一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让教师利用“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因为它本身就是艺术性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整合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诗意,充满情趣,富有生命活力的,如同高山流水,明媚春光,自然流淌,生机勃勃,激情飞扬充满诗意盎然的高效课堂。
作者信息:吴松青,(1972.3.5),男,汉族,湖北省咸宁赤壁市人,赤壁市蒲圻第三小学教师,学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