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婷
天津市武清区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儿童诗教学,应基于儿童的特点——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要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美的韵律,再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歌画面的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关键词:儿童 想象 理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诗歌占据较大比重,有古诗,如《池上》《村居》《田家》等,也有现代儿童诗,如《彩色的梦》《夜色》《童年的水墨画》等。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统编教材中选用儿童诗的价值意义所在。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编排的是一组儿童诗,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迁移运用到“理解难懂的句子”上面来,这是对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这篇课文的三首小诗:溪边、江上、林中,是写儿童快乐玩耍的场面,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基于儿童已有认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行设计,完成教学实践。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设计
(一)读准读通,整体感知
这一教学环节从谈话导入开始,教师跟学生交流最喜欢做的事情,引出本课两个生字“墨”和“染”,借助课件教写这两个字。检查预习,指名读本课词语。扫清字词障碍后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阅读提示中给出的两项任务,一是把课文读准读通;二是边读边想一想,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读是阅读学习的根本。读准读通是理解句子的开端,体现了语言学习先要重视字词,夯实基础,教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都是为了给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后,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粗略感知课文内容,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小孩儿在溪边钓鱼;一群孩子在江面玩水;孩子们到树林里采蘑菇。因为是初读,这些画面还是粗糙的、模糊的。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基于儿童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畏难情绪,为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做准备。
(二)借助插图,初步理解
小学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图画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富有启迪性,比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趋势,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中低年级教学中有效的策略。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课文的第二语言—插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象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提出要求: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关注课文插图,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一边读三首小诗,一边以插图为窗口理解文本。通过全班交流,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有一部分清晰明朗起来,他们会看到鲜明的色彩,听到欢笑的声音。这三首小诗在写法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写童年却不见“儿童”。在学生学过的很多诗句中,都有明显的“儿童”字样,如“小娃撑小艇”“儿童散学归来早”“童孙未解供耕织”。这三首小诗,都将“儿童”巧妙地藏在文字之中,如“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中的“钓竿”,“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中的“笑声”,“不知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里面的“水葫芦”等,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到诗句中找儿童,学生在充满童趣的寻找中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使诗的画面感更强烈,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理解也能走向深入。
(三)展开想象,丰富理解
想象是人在大脑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称得上是创造力的双翅,也是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就能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无论是对文本的最直接认知,还是个体最有意义的创造,都会使学生在想象的快乐中,感受语言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完善脑海中的画面:细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再指名说说想象到什么,借助想象又读懂了哪些句子。这时,那绿玉带一样的山溪,那给溪水染绿的人影儿,那会蹦跳的笑声,使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愈加生动鲜活,呼之欲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加深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诗的语言浸润孩子的情感,让孩子的情感融入诗的语言。
(四)熟读成诵,体会童趣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无论课内课外,熟读成诵都是积累语言材料、生成语文素质的最佳路径。在第三板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溪边》,显然是水到渠成。
上述设计力求体现基于儿童本位的教和学,经过自由读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像不断调整推进的镜头,将三幅童年的水墨画“拍摄”得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也就完成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学习任务,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因为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立场,教学实践中不乏精彩的生成。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实践
(一)因势利导,激活思维
1.师生对话,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结合课前与学生交流的“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这一话题,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做的事,一语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猜的结果五花八门,教师揭晓答案,顺势引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墨”、“染”,指导写好两个字,教学就从最喜欢和最基础开始了。
2.借助画面,形象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说画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支架。“我看见了静静的溪水,溪水旁绿绿的柳树”“我看到小朋友在江面上游泳” ……这一环节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借助图画理解诗句,就读懂一部分诗句的意思了。
3.基于文本,活跃思维
“绿玉带”一样的山溪究竟是什么样子,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要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片段一: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像绿玉带一样的溪水呀?
生:没有(有)。
师:哦,有的同学见到过,有的没见过。没关系,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这图上的溪水是什么样的呢?
生1:这图上的溪水像绿玉带一样!
师:你把“绿玉带”用在这儿了,但是这是课文中的说法,你能不能用一个你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溪水?
生1:这溪水碧绿碧绿的。
师:你再说说。
生2:颜色绿,而且非常透明。
师:你还有补充。
生3:这溪水静静的,清澈见底。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话整理到一起,告诉大家这是怎样的溪水呢?
生4:溪水碧绿透明,清澈见底,像玉一样晶莹美丽。
师:是呀,就像你们说的,这有着碧玉一样颜色的、清澈见底的、长长的溪水,就是像绿玉带一样的溪水。所以作者才这样写,一起读!
生: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此时,“绿玉带”这三个字活了起来,成为学生脑海中一幅有动感的美丽图画。
(二)顺学而导,情意交融
教师根据这节课上的学情,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及时发现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实现了对预设教学设计的超越。
片段二:
师:接下来,咱们男女生合作读一读《溪边》这首诗,边读边体会,溪边这幅水墨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幅画给我带来了安静、快乐,还有特别美的感受。
师:真了不起,这幅水墨画给你带来了这么多的感受!那咱们来分别谈一谈你的这些感受。你能告诉我们,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内心感到很平静?
生先读句子,再表述从诗句中看到的景象: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钓鱼孩子的倒影以及静静的钓鱼竿上面一动不动的红蜻蜓。
师:你们不但读懂了句子,还说清了自己的感受,真不简单!同学们,这样的感受你们有没有?
生:有!
师:是呀,山溪是平静的,垂柳是平静的,蜻蜓更是一动不动立在那里,它们像商量好了似的,都怕扰了那钓鱼的娃娃。来,带上我们的感受,把声音放低放慢一点,一起读!
生(齐)
师:你继续说一说,读到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内心感到很快乐?
生:钓鱼的孩子他钓到鱼了,他非常开心。可是他的鱼却没有装进桶中,而是掉在了草地上,鱼在草地上不停的翻滚,钓鱼的孩子一边追一边开怀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没错,此时的溪边不再是静静的,而是十分热闹,此时,我们又看到了一幅----
生:快乐的水墨画。
师:小娃娃们,你们钓到鱼啦,带上快乐的心情,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咱们继续交流,请你再说一说你在画面中感受到的美。
生:在这幅水墨画中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碧绿的山溪、就连人影都是绿绿的,在这幅绿绿的画面中还点缀这一个小小的红蜻蜓,这幅画的颜色很鲜艳、很美丽。
师:同学们,此处应该有掌声。
师:谢谢你的分享,这画面的美其实还不仅仅是颜色鲜艳,还有---
生:平静的美。
生:快乐的美。
师:真好!你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美,相信你们再读课文,也一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儿了。
……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调整了原有预设,顺着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加强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里,感受到诗的妙趣,体会到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反思不足,提高认识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这节课教师安排教写两个生字:墨、染,这一环节的教学,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再指导书写,强调如何把字写漂亮,忽略了识字过程。建议将这一环节的教学作如下修改:
1.结合字理识记字音字形:黑土为墨,黑土指的是古人书写或画画使用的黑色颜料,那是用松烟等材料做成的;“染”是会意字,从木,从水,从九,木指的是染料源于植物,浸染颜色离不开水,九指经过浸染,布帛的颜色种类很多。
2.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墨”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染”也是上下结构,上下等长。
3.关注重点笔画:“黑”的四个点写得最长,下面的“土”字与四点注意穿插避让,整个字笔画数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写“染”字,提醒学生不要把三点水写得过长。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这样的识写过程:先记住字音字形,再关注结构和重点笔画并指导书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让学生记得清楚牢固,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 吴勇.让童心与梦一起飞-习作指导课《童年的梦》教学实录及感悟[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9,:49-53.
[2] 邢砚农.五彩斑斓绣童年-喜读肖体高少儿文学作品集《鸟窝里的哭声》断想[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