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浅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余笑
[导读] 风池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浅析


余笑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风池穴是针灸临床中十分常用的穴位之一,现从风池穴的解剖位置和作用机制入手,阐述风池穴针刺手法、针刺角度和配穴使用对各种病证的疗效影响和展望。
关键词:风池穴;针刺角度;穴位主治


  风池穴首在于《灵枢·热病》[1],另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巅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位居头项,形象如池,是风邪易于留恋和治疗风邪当取之处,故风池以此得名。
  中医中的“风”可分为内外风。外风主要外感六淫中的“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风邪袭人致病广泛,种类繁多,表里内外均可涉及。风邪袭人多自皮肤腠理而入,侵及肺卫,导致风热或风寒感冒等外感表证,也可侵入关节肌肉经络,造成如荨麻疹、游走性关节疼痛等症状。内风主要是由肝风内动引起,以眩晕,震颤,蠕动等摇摆不定的表现为主要症候,分为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热极生风四类,多属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病变之症状。风池穴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疗效确切,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一、风池穴的定位、解剖层次与进针方向
1.1风池穴的定位与解剖层次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2]。该穴表浅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三颈神经的皮支枕小神经;继则有皮静脉分布,深及筋膜内有颈丛神经的分支和副神经通过;并有头颈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和寰枕后膜:于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为一结缔组织膜,穴区下方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寰枕后膜深面与脊髓之间,有脊髓的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尖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1.2风池穴的进针方向
  风池穴的传统刺法包括刺向对侧目内眦、对侧鼻尖、对侧眼球及双侧风池对刺,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依次向对侧鼻尖、对侧目内眦、对侧眼球,随着角度的增大危险性也增大,一般认为的安全进针方向“针向对侧眼球”最不安全。
二、风池穴针刺操作特点
2.1重用得气,气至病所
  《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首先在进针前要进行揣穴,通过前后移动揣按首先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的位置,从而确认风池穴的位置,其次体会穴下皮肤肌肉组织深浅肥瘦[4],确定进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得气。《标幽赋》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强调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得气之后才能更好地气至病所。
2.2强调补泻,重在守气
  进针得气后,如果不能采取相应的补泻手法,则不能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的疗效。补泻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补泻手法运用得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同一个穴位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在风池穴行烧山火手法,可以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若行透天凉手法,可以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在施以补泻手法后,守气也是至关重要《灵枢·小针解》曰:“上守机者,知守气也。”认为懂得守k气的医者才能被称为“上工”。守气可增强针刺感应,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三、风池穴主治疾病
  现代临床运用风池穴时,多将其作为主穴,灵活配伍,应用广泛,治疗眼病、感冒、耳病、头痛、面瘫等疾病常获良效。
3.1疏经镇痛
  适用于治疗偏头痛、头胀。头痛、头胀病病因复杂,风邪侵袭、肝胆火盛、气血虚弱等均可引发该病。治疗以疏通经络、祛邪止痛为基本法则,并根据疼痛部位分经论治选取相应配穴。通过配伍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等穴,可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3.2祛风活络
  适用于治疗面瘫等病。面瘫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发病时,针刺双侧风池,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下方,向前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同侧前额方向进针,得气后刺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上推,使针感传至前额,行烧山火手法,使患者汗出,不留针。这正是因为风池通达少阳经气,疏风散邪;配合地仓、颊车疏通阳明经气,清热散风,疏经镇痛;下关、四白疏风活络;合谷善治头面疾患,通经活络。风池穴配合这些穴位能更好的发挥祛风活络的功效。
3.3化痰定眩
  适用于治疗眩晕等病。“眩晕”病因主要是饥饱劳倦、嗜酒肥甘、健运失司、伤于脾胃、导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从而引起眩晕[6]。风池穴是颈部的一个要穴,是足少阳胆经又是阳维脉与手足少阳的交会穴,针刺风池穴能够升发阳经之气血使气血上注于脑部,髓海得养则消除眩晕。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减轻软组织对椎动脉压迫,缓解椎动脉的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消除眩晕等症状[7]。
3.4平肝熄风
  适用于治疗肝阳上扰如高血压等病症。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肝经循行与督脉会于巅,肝气调达则清利脑窍,同时肝藏血,为刚脏,主疏泄和升发条达,如果气机运行不畅或郁怒伤肝,或肝火内盛,则肝易化火,动风,从而致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胆经穴风池穴可泻肝胆之热而清利头目,平肝潜阳,祛头通络止痛。
3.5宁心安神
  适用于治疗失眠。失眠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原则。针刺选穴以风池、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等穴为主。风池通调脑络,宁心安神;百会、印堂安神定志;神门为心经原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三阴交调补肝肾,神门与三阴交合用可补益心肾,达到水火相济。
  综上所诉,风池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实践证明,临证以风池穴为主,在治疗眼病、感冒、耳病、鼻病、头痛、面瘫等疾病时针刺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即刻效果,加上多种配穴则疗效更是显著。临床运用中我们应该把握风池穴的针刺方法与适应病证,运用穴位的合理配伍以发挥针灸治疗的最大疗效。

 

 

参考文献

[1]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刘更生.灵枢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张学祥.风池穴层次解剖对临床安全针刺的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2009(02):110-110.
[3]林翠茹,张金喜.风池穴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033(001):99-100.
[4]罗淳.浅谈押手的重要性[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3):6-7
[5]张全明.《内经》守气法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8.02.20;14(2):3-4
[6]魏佳军,章军建.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4,31(1):71-74.
[7]周长斗.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020(005):277-2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