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媚芳 农蕙红 李克宁
(大新县中医医院;广西大新532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CR法细菌检测中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标本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中检查并且住院治疗肺炎的900例患者的痰标本,并分别用PCR法和细菌培养法进行检测。分析比较PCR法和细菌培养法对孕妇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同时,研究比较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的检验效能,效能系数具体包括方法自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约登指数以及阴性似然比等指标。结果:采用PCR法细菌检测共检测出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87例,该法检出率为9.7%,采用细菌法检测出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28例,该法检出率为3.1%。两组检出率数据其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另外,分析对比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的相关效能系数,PCR法的灵敏度系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其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采用PCR法进行细菌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更具有优良的灵敏度,临床筛选效果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PCR法;细菌;效果;应用价值
PCR法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生物医学上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通常用作体外的特定DNA片段的复制。肺炎链球菌一般会引发细菌性肺炎、脑膜炎等炎性病症[1],其中以婴幼儿最为容易感染,对其危害性较大,可能导致患者失聪等问题,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本研究以肺炎链球菌为例,探讨分析PCR法检测肺炎链球菌中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
现作如下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中检查并且住院治疗肺炎的患者900例,入选的患者及其家属都对本研究相关情况予以了解熟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声明。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检查排除了其他严重疾病及过敏史。
1.2方法
1.2.1标本的采集
标本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中检查并且住院治疗肺炎的900例患者的痰标本。在完成标本采集后须一小时内送检[2],实验室须在一日之内检测,并分别用PCR法和细菌培养法进行检测。
1.2.2效果评价指标
本研究分析比较PCR法和细菌培养法对患者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同时,研究比较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的检验效能,效能系数具体包括方法自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约登指数以及阴性似然比等指标[3]。
1.2.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性资料使用(x±s)来表示,使用t检验方法,计数性资料采用百分率来表示,使用χ2 检验方法,当p值小于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PCR法和细菌培养法检出率研究
分析对比PCR法和细菌培养法对900例患者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发现这两种方法共检测出该菌阳性患者91例,实际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10.1%,其中采用PCR法细菌检测共检测出该菌阳性患者87例,该法检出率为9.7%,采用细菌法检测出该菌阳性患者28例,该法检出率为3.1%。两组检出率数据其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详见表1 。
3.讨论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大多是细菌培养法、免疫原位杂交法等等。其中,细菌培养法是目前检测肺炎链球菌的金标[4],也是优选方式。但是细菌培养法也有其弊端,比如细菌培养法一般需要对细菌进行二十四小时以上的培养,消耗时间长,尤其对于肺炎链球菌的检测,显得不够及时。因为一旦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感染了肺炎链球菌,则有极大可能由于细菌培养法的检测时间问题,最终导致无法用药,引发病情的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恶化。另外,该法还有检出率相对较低的劣势。
本研究中,对比分析PCR法和细菌培养法检出率,发现采用PCR法细菌检测共检测出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87例,该法检出率为9.7%,采用细菌法检测出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28例,该法检出率为3.1%。两组检出率数据其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另外,分析对比PCR法和细菌培养法的相关效能系数,PCR法的灵敏度系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其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PCR法进行细菌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更具有优良的灵敏度,临床筛选效果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伟,黄江华,吴蓓,陈芳,何晓华.某县医院肠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20,35(12):1267-1271.
[2]赫莉,宋英鸾,耿江桥,王乐,王亚芳,权珊,刘莹莹,王丽.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病毒和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0,27(12):683-686.
[3]张智,刘泽,乌吉斯古楞,刘重阳,权璞宏,任旭荣,宋庆庆,关平原.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lp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中国动物检疫,2021,38(01):94-99.
[4]阮雁春.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展望[J].轻工科技,2021,37(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