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胡莎莎 张文武 王蓉
[导读]
       胡莎莎通讯作者 张文武 王蓉
               (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000)
一 引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以广泛的社会交往障碍、刻板重复行为或异常的兴趣为核心特征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SD患病率明显升高,美国最新报道患病率接近2%[1],国内报告ASD患病率约2.8~3.04/104。
   因为ASD患者特征性的社交障碍,并常常共患智力障碍,目前已经成为儿童期与智力障碍并列的第二大致残性极高的发育障碍。
   对AS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倾向于多基因遗传等生物学原因为主,但在临床中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对学龄前的儿童,一旦确诊ASD ,即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即使如此,经过康复训练或智力接近正常的高功能孤独症,仍因为社交缺陷,难以适应学龄期及以后正常的教育或生活,并且常常伴有焦虑、抑郁、自杀等精神行为症状。
   对社交刺激的视觉注意异常是ASD患者社交缺陷的生物学基础,例如在社交过程中ASD患者常表现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在面孔表情识别任务及社交场景中分析面孔识别准确率、眼动轨迹是研究ASD患者社会性注意的主要方法,ASD患者存在表情识别异常,与正常组相比,ASD患者不能正确辨别情绪面孔或情感的强度,忽略整体的面孔[2]。有研究[3]在ASD患者执行面孔识别任务同时进行ERP检测,发现ASD由面孔表情诱发的特异性诱发电位N170异常。
二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已有很多团体的社交技能训练(Group-based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GSSI)项目在学龄期高功能的ASD患者中开发应用。这些项目主要设计包括角色扮演、沟通技能训练、问题策略指导等内容的结构化课程,以提高青少年ASD患者的社交行为和社交知识。但目前对团体社交技能干预的疗效仍然缺乏一致的结果。
   团体社交技能训练的临床效果 基于团体的社交技能训练项目已较广泛的应用于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ASD患者,比较成熟结构化的治疗方案包括PEERS项目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 PEERS)和KONTAKT项目,已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了临床研究。然而仍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Gates[4]等对以往20项社交团体治疗ASD的RCT研究(大部分使用PEERS方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团体治疗仅有轻到中度的效果,并发现不同的评定者对结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教师倾向评定无效。?Wolstencroft[5]等又对其中10项在高功能的ASD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了团体社交技能训练有比较好的效果,包括3项由教师评定的研究。Jonsson等[6]在12周的KONTAKT治疗项目的基础上,拓展了一个新的24周训练计划,并在治疗后半年内进行随访,父母评定的社会共情力及适应力显著优于他们先前的常规治疗的结果,但教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患者在学校社交行为仍无明显的改善。这些研究表明ASD患者功能水平,不同的评估者及治疗设置可能影响团体社交技能的效果评价,也提示将来需要在治疗设置中更多地考虑ASD患者在学校情景的困难。
   社会性注意的生物学标记物研究 有观点认为,ASD患者的社会交往障碍来源于社交注意的缺陷。即因为早期缺乏基本的共同注意能力,因此在后来的适应过程中学习不到相应的社交技巧。对ASD社会注意异常的研究主要方法是观察患者在面孔情绪或社交场景中的行为学、眼动轨迹、脑电生理和脑功能连接。
   已有较多研究涉及ASD患者的面孔情绪识别,大多数的研究都报告,ASD患者表情识别准确率下降,反应时间延长。但仍有较多不一致的结果,如Wieckowski[7]等研究发现,ASD患者主要表现对悲伤、厌恶等面孔表情的识别率下降,在高功能的ASD患者中主要对复杂情绪及恐惧面孔的识别率下降。
   眼动轨迹研究是另一种研究ASD社会注意的工具,通过分析ASD患者在社交场景或任务中眼球运动轨迹,了解ASD患者社交注意的异常。

不同的任务范式有不同的结论,总体上认为ASD患者对社交刺激的注意时间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组。
    [1] Wingate M , Kirby R S , Pettygrove S , et al.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 -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1 Sites, United States, 2010[J]. MMWR. Surveillance summari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 / CDC, 2014, 63(2).
    [2]Rebecca B, Geoffrey B, Katie L H G,et al.Face percep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odulation of holistic processing by facial emotion[J].Cognition,2019,193(11):1016
   [3]Black M H, Chen N T M, Iyer K K ,et al. Mechanisms of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sights from eye tracking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7,80.
    [4]Gates J A , Kang E , Lerner M D . Efficacy of group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 for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7,52(Complete):164-181.
    [5]Wolstencroft J , Robinson L , Srinivasan R ,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Group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 and Meta-analysis of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High Functioning ASD[J]. J Autism Dev Disord, 2018:48(7): 2293–2307
   [6]Jonsson U, Olsson N C, Coco C,et al.Long-term social skills group train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uropean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18,28(2):1161-1169.
    [7]Wieckowski A T , White S W . Eye-Gaze Analysis of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in Adolescents with ASD[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6: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