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   作者:曹若兰
[导读] 分析脑梗死疾病特点、患者心理状况,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患者情绪、预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曹若兰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疾病特点、患者心理状况,评价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患者情绪、预后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8月-2020年5月期间的124例脑梗死疾病患者,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随机法分组,即常规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的2组(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比较2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状况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干预后比较干预前评分改善、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综合性护理干预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干预;脑梗死;情绪状况;神经功能
   
    临床工作中发现,脑梗死发病率一直呈递增趋势,与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等因素有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但是患者仍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表现,例如肢体、言语障碍等。基于疾病的后遗症表现,患者有明显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治疗遵医行为和预后情况。针对脑梗死患者情况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情绪、提升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时间选自2019-2020年,均为经MRI、CT等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疾病患者(n=12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排除严重认知障碍、躯体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病史等情况患者。进行分组护理,2组各6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7:25;患者年龄43-75岁,平均(56.60±6.60)岁;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1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5例,慢阻肺3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8:24;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57.50±7.80)岁;合并症情况:高血压22例,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3例,慢阻肺2例。脑梗死疾病患者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合并症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护理、疾病简单口头教育、心理安抚以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以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主动与脑梗死患者沟通,态度温和、语速缓慢、语气亲切,在了解患者内心想法的基础上予以安慰、鼓励,指导患者情绪自我调节方法,例如冥想法、音乐疗法等。和家属沟通强调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进程,予以患者陪伴、鼓励。另外,以成功治疗案例树立患者治疗信心。(2)健康教育。提前制作健康教育手册、PPT,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进行沟通、介绍脑梗死疾病、有关康复训练注意事项等知识,强调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3)饮食护理。脑梗死患者饮食低盐、脂以及高蛋白、纤维,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合理搭配营养,以提高患者机体能力。(4)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肢体屈伸、旋转运动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卷舌、音节发音等训练,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图片读取等形式进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通过渐进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后遗症问题,训练30min/次、5次/周。
1.3观察指标
    统计2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与神经功能预后情况。
1.4评价标准
1.4.1情绪评分
    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总分均为100分[1]。
1.4.2神经功能预后
    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疗效评定,NIHSS评分减少>90%即基本痊愈,减少46-89%即显著进步,减少18-45%即进步,减少<18%即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病例数*100.00%[2]。
1.5数据分析
    脑梗死患者观察指标基于SPSS19.0软件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以例(n)、率(%)描述,SAS、SD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x2)和(t)检验。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12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为(53.50±5.60)分、SDS评分为(53.30±5.30)分,护理后对应评分为(35.50±3.60)分、(35.20±3.30)分。
    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为(54.20±5.80)分、SDS评分为(53.60±5.50)分,护理后对应评分为(43.50±4.30)分、(43.20±4.20)分。
    护理后评分经统计学计算,t=11.2325、11.7933,P均<0.05。
3 讨论
    脑梗死一直是神经内科多发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成功救治后患者仍需较长时间康复,基于语言、肢体功能等障碍表现,导致患者有较大的身体、心理负担[3]。所以,基于脑梗死疾病特点,需重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阶段的康复护理工作。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予以患者心理干预可以稳定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树立患者治疗信心,通过予以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通过饮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机体能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后遗症问题,以整体上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4]。魏英凤研究指出,脑梗死护理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从而改善患者预后[5]。
    本文结果与王金霞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后研究组脑梗死患者的SAS、SD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6.87%高于对照组。组间观察指标差异显著,P<0.05[6]。
    综上所述,鉴于脑梗死疾病特点、患者平稳期护理需求,通过予以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从而提升患者治疗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珍园.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30):123.
[2]李振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6):217-218.
[3]刘桂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20,17(3):250.
[4]王崇凤.应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9,6(1):197.
[5]魏英凤.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3):124-125.
[6]王金霞.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4):115,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